李介文以歌唱的方式,生動描述失戀心境。圖/記者李祖翔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把生活過好,就會珍惜你擁有的。」臨床心理師李介文自曝情感受挫的歷程,用歌曲描繪轉折,讓人們理解「心」受傷就是要練習喜歡自己的時候,不同年齡層的聽眾都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扭曲,學著長大。
去年初,李介文出版了《刻意失戀》一書,用學生時代悲劇收場的戀情,告訴讀者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經營情感關係。為什麼失戀很重要?書的封面寫到:「好好失戀,才能好好愛」,因為即使是心理學家,失戀的痛和苦也難以倖免。
「有健康的自己,才會有健康的愛情。」直到戀情無法挽回,李介文才意識到心靈的不健康。10年前他就讀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一直相信與女友的相識相遇是命中注定,卻在一個雨夜被告知分手,難過的說:「心原來真的會碎。」他在分享會上唱起了張惠妹的〈人質〉,形容心口被開了一槍、一切歸零的失落。
回想爭吵時的情境,他問:「能在雨中送餐,對妳不好嗎?」得到「這有什麼?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回應。最傷的一句還是:「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只是不願面對她要去美國工作的現實,不承認自卑感作祟,打著為她好的名義,試圖討要更多的愛與關注。
覺察自我 承認需要幫助
剛開始他洗腦自己分手是因為不夠帥、不夠有錢,所以買好車、打扮自己,和不同女生吃飯,拚命打卡給前女友看。得知他的作為,教授說:「這並不值得炫耀。」他在車上大哭,同時憤怒著,堅持自己沒有錯。
更難言的是,失戀發生在去兒童心智科實習的第3天,面對失戀來求助的患者,只能用溫暖的言語鼓勵他們再振作,自己則服抗憂鬱的藥物穩定情緒,那段日子是用工作麻痺自己。
直到有天他覺得應該放下心理師的身分,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成為一名個案」而去看醫生,才意外發現制式的諮商沒有用,在反思患者要的到底是什麼及心理師應該怎麼做時,「覺察自我」竟找到緩和創傷的方法。
設身處地後,李介文明白了患者最需要的是先被當成一個人看待,而不是一名個案,與其給一個S.O.P的流程,不如理解他們的苦衷。
從愛出發 接受生命缺口
這些年他不斷修復創傷,如今已有了幸福的家庭。他鼓勵相同遭遇的人「不要逃避,好好回顧過去的情感,覺察如何從相愛到絕境,不要因為相同弱點再次失去,才對得起每一段深刻的愛情。」
他分享一個有用的信念,抱著「因為有你,我變好了;因為有你,我更好了」的態度,就能接受生命的缺口。現在他致力用書籍、演講、彈唱分享,幫助大家過更有意義的生活,也提醒大家對待家人或情人都要溫柔的聆聽、溫柔的擁抱,相比怨恨、憤怒,愛才是一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