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展(左)策畫說書人課程,效果相當好。
圖╱心路基金會提供
心智障礙青年透過練習,一面詮釋繪本故事,一面演繹自己的過去。
圖╱心路基金會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我們要學著看別人的優點。」希望心智障礙者被更多人接納,心路基金會台北社區生活支持中心的社工組長闕志展,提案展開「說書人」課程,邀社區民眾、學童與心路青年一起演戲,特別的是以學員特點與生命經驗分配角色,完美傳遞理念且更療癒了各自的成長創傷,獲得觀眾好評,希望未來有更多演出。
戲劇選自早療繪本《擁抱慢慢猴》,期許觀眾觀察每個人的優點,接納與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闕志展將課程做了新的設計,先以閱讀繪本的方式示範教學,讓學員了解說故事是有情緒和節奏的,再來是戲劇的聲音、肢體動作練習,如模仿動物叫聲和別人的聲音,學員都玩得很開心。
接著練走位、轉場,理解角色情境並經過5次排練。對學員而言最具挑戰的事,是詮釋和自己有相同經歷的角色,如因學習緩慢而被同儕欺負的主角慢慢猴,37歲的小如在練習時都會連結不好的回憶、難過。
學習團隊合作 相互提醒
在老師、社工和其他夥伴的鼓勵下,小如慢慢撫平過去,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戲劇情節,她善良的希望,透過演出自己的故事感動台下觀眾,讓大家體會被欺負的苦,避免同樣的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所以選這個主題還有一個原因是療癒演員。」
正式演出時離最後一次練習時間相隔2個星期,果然台詞、走位變得模糊,彩排也出錯,但讓闕志展訝異的是,一位青年竟想起老師教的方式,出聲提醒:「奇怪,樹獺不是要和我們一起玩,怎麼還沒來呢?」以此提醒忘記出場的夥伴。
以前的社會包括部分家長,都認為有障礙的孩子只須要在家被好好照顧著,事情做不好就不要做,這齣戲卻顛覆印象:「原來他們慢慢學是會進步的。」為了加深對故事的理解,青年不厭其煩的練習,漸漸不再倚賴貼在地板上的走位標籤,也會相互提醒,懂得團隊合作。
演出那天,演員能大方說台詞,也能分享成長故事,表達能力與肢體動作都進步,台風穩健,偶爾小出糗也能用臨場反應彌補,讓「笑果」更強烈,觀眾笑聲不斷的反應證明了演出的成功。
闕志展也參與一角,扮演欺負慢慢猴、嘲笑樹獺動作慢的狐狸,溺水時卻是慢慢猴率先大聲呼救,游泳很厲害的樹獺伸援,他趁勢說:「我們要看到的不是人家動作慢、學習慢,而是他的善良、見義勇為。」烘托出繪本的宗旨,給包括幼兒在內的大小朋友省思。
傳達教育理念 建立自信
闕志展說,每個心智障礙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優勢,台詞背不好不等於是一個失敗者,「也許他不擺爛,願意學,不放棄,很盡責,或者其他方面突出,如舞跳得特別好。」不只老師,演出後民眾也能看到他們的優點,可以說戲裡戲外都在傳達教育理念。
接納是老生常談的詞彙,但基金會必須不斷宣導才能為社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智障礙者可以在社會上做很多事,也需要各式各樣的支持去就學、就業、參與休閒活動,闕志展說:「不保證給了機會他就會把事情做好,但不給,永遠不知道他能做到什麼程度。」在中心課程的開展下真的發現他們的無限可能。
由於社會較少關注心智障礙者,闕志展才嚮往到心路服務,協助他們自立生活,陪伴及連結資源、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為保障行使食衣住行育樂的權益,中心一周也規畫5天的健康、休閒和美術等課,說書人則在募足經費後舉辦。
一位參與演出的社區孩子,由衷希望還有表演的機會,能跟心路青年一起宣導:「多鼓勵學習比較慢、不擅長表達想法的人,給他們建立信心。」心路青年小健也意猶未盡地說:「希望我們都能以更寬容的心善待身旁的人。」家長、老師都對他們的話語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