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們認為白蟻是內陸型昆蟲,但是中興大學、慈濟大學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組成研究團隊,發現環太平洋島嶼分布及棲息在海濱的白蟻物種,可以存活於高鹽度環境中,證實白蟻的耐鹽特性有助於牠們進行海漂、擴散至各地。研究成果不僅受學術界矚目,更登上國際期刊《生態昆蟲學》。圖/米各
文/記者羅智華
早期人們認為白蟻是內陸型昆蟲,但是中興大學、慈濟大學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組成研究團隊,發現環太平洋島嶼分布及棲息在海濱的白蟻物種,可以存活於高鹽度環境中,證實白蟻的耐鹽特性有助於牠們進行海漂、擴散至各地。研究成果不僅受學術界矚目,更登上國際期刊《生態昆蟲學》。
團隊表示,科學家發現白蟻透過飛行擴散的距離只有短短幾公里,但在一些相隔幾十公里的海島上卻能發現相同的白蟻物種,這個發現讓科學家認為白蟻具有在海島間擴散的能力。目前較被廣泛採納的說法是白蟻可透過漂流木進行擴散,但白蟻能否承受海漂過程中的高鹽度環境(海水),則還未曾被研究過。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研究員邱俊禕表示,他先測試幾個常見於都會及山區的白蟻物種,發現白蟻們大多無法在海水鹽度的環境中存活;但當他測試棲息在台灣東南海岸的黃原鼻白蟻時,則發現這種白蟻具有良好的耐鹽特性。後來邱博士又進一步測試常見於海岸地區的截頭堆沙白蟻與稻村楹白蟻,發現牠們同樣具有優秀的耐鹽特性,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耐鹽性高低與白蟻的棲地及海漂擴散相關。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後鋒教授表示,不只如此,研究團隊也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攜手合作,測試分布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白蟻物種。為求使用的海鹽成分相同,還特別將台灣的鹽帶到美國供該團隊使用。
研究結果發現,環太平洋島嶼分布及棲息在海濱的白蟻物種,具有良好耐鹽性,可幫助牠們存活於高鹽度環境中。李後鋒表示,研究團隊近年持續投入有關黃原鼻白蟻的生態研究,希望透過科學研究,讓白蟻不再只是害蟲的代名詞,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幫助人們改善生活、協助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