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端
小學五年級時,住家平房年久失修,一下雨,屋內處處擺著鍋碗瓢盆承接漏水。家裡經濟結据,整修房子也因此一再延宕。以民國50年代的金融環境而言,貧窮人家向銀行借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民間借款又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媽媽左思右想,決定自己當會頭,「起會」籌錢。媽媽人緣不錯,第一次當會頭就招募了將近40會,用所收「會仔錢」將房屋修葺得煥然一新。
會頭第一項要務,就是每個月定期主持「標會」,通常一個禮拜之前,便不時有會腳前來刺探「軍情」,以便估算有利的投標金額,節省利息支出。為了公平起見,不論交情深淺,媽媽一律據實以告:誰家有喜事準備娶媳婦,聽說聘金不少;某某急著籌措生意周轉金,以應付三點半;哪家阿公住院開刀,醫療費用貴森森;哪戶兒子剛退伍,即將「吃頭路」,打算「牽歐兜邁」。
「標會」當天,家裡小小的客廳擠滿了人,有些是單純觀看緊張刺激的「實況轉播」,有些是「插花」加減標,有急迫資金需求者則面色凝重,期待一舉得標。離開標的時間愈近,劍拔弩張的氣氛也愈濃厚。時間一到,媽媽逐一展開投標者放在飯桌上的紙條並念出投標金額,由最高價者得標,一翻兩瞪眼。結果總是一家歡樂幾家愁,得標者歡歡喜喜離去,未得標者只能另行設法,或等待下回再試手氣。
隨後,不曾念過書的媽媽,會指派功課不錯的我負責計算「會仔錢」。當時既不知計算機是何物,也不會打算盤,更遑論心算,只能土法煉鋼,撕下一張日曆紙,在背面計算。為了確保數字無誤,總會像考試一樣,再細心驗算一次。
媽媽每期標會的「終極任務」,就是把挨家挨戶收齊的「會仔錢」連同我計算的日曆紙,用花布巾包妥送交得標者,當面點清;因為這筆「及時雨」的挹注得以安然度過「錢關」的會腳,無不笑逐顏開。大功告成後,媽媽總會賞我幾毛零用錢,讓我這個有模有樣的「小會計」開心不已!
「標會」可說是昔日一種民間的金融工具,諸如信用貸款、小額貸款以及房屋修繕貸款等等。在當時淳樸善良的社會風氣下,會頭和會腳,甚至彼此並不十分熟識的會腳之間,僅僅憑藉鏗鏘有聲的「互信」兩個字,就啟動了類似現今「社群」的功能,所有會員齊心協力幫助在金錢上有燃眉之急者度過難關。在往昔金融商品並不完備的情況下,對穩定社會有其不可忽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