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雲南白族扎染 一針一線拉近生活距離 文/記者孟佳 |2021.03.13 語音朗讀 178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參加活動的客人們製作的扎染作品。 圖/新華社 段樹坤(左)與段銀開在「璞真染坊」內查看扎染作品著色情況。 圖/新華社 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一景。 圖/新華社 張翰敏在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製作扎染。圖/新華社白族手工扎染常用的染 色原材料。圖/新華社扎染技藝傳承人段樹坤 對布料進行染色。圖/新華社 文/記者孟佳從中國大陸雲南省大理古城出發,沿洱海西岸驅車二十餘公里,就來到喜洲鎮周城村。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村,至今仍保留白族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一棟棟青瓦白牆的特色民居錯落有致,一塊塊藍白相間的布藝扎染隨風輕舞,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或在小庭別院織布刺繡,或在街頭巷尾閒聊攀談。在這裡,陽光溫柔,時間變慢。心中那抹純正的藍白族扎染技藝是雲南省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二○○六年,白族扎染技藝被列入中國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璞真染坊」由生長在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銀開和丈夫段樹坤開辦。段銀開從小對扎染有濃厚興趣,五歲左右學會一般扎花技術,十二歲就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她整理和自創的扎花扎法達三十多種。二○一五年,夫妻兩人將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級為集生產、展示、參觀、體驗為一體的扎染博物館,供遊客免費參觀。走進「璞真扎染博物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形式,讓這座白族民居散發出古樸典雅、靈動秀美的氣息。身為非遺傳承人的段樹坤表示,博物館建立前,有人出人民幣一百萬元一年租用這塊場地,這個金額遠超他家收入水平,但他還是堅持建成博物館。段樹坤染色技藝出眾。他認為,雖然現在有很多化學染料,但只有傳統染料板藍根才能染出大理白族那抹最純正的藍。為了堅守心中的藍色,儘管種植難度大,段樹坤依舊親自扎棚種植板藍根。他說:「扎染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藝,作為傳承人,我們肩負著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的責任。」編寫扎染相關書籍在「藍續」扎染體驗館裡,負責人張翰敏正為前來參觀體驗的學員介紹扎染作品。「這幅作品叫《雀之靈》,由四隻開屏的孔雀組成,表達團結美好的意思。」張翰敏指著布面上的圖案說,「傳統扎染作品往往是隨心縫扎,而這幅作品整個畫面針腳細密且間距固定,我們試圖探尋扎染線條之間的最小距離。」張翰敏從小看著親戚鄰里製作扎染作品,對扎染有深厚感情。雖然多年在外讀書工作,但「扎染藍」一直是她內心的牽掛。「在北京擠地鐵的時候,經常會想起家鄉,想起阿姨們掛在院子裡的扎染布隨風而飄。」二○一二年,她辭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朝思暮想的周城。為了給家鄉的扎染手藝注入新鮮血液,她成立了大理藍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初期,張翰敏沒有急於生產商品,而是潛心尋找當地手藝人拜師學藝。她跟著村裡一位耄耋老人學習四年,掌握了白族扎染的各項基礎環節。「只有真正理解扎染背後的文化、紋樣代表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她說。經過悉心鑽研和多方考察,張翰敏的技藝日漸精湛,同時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老人們習慣靠經驗創作,沒有測試染料數據指標的技術,也沒有系統總結過發酵時間等。不僅不好把控成品質量,也給傳承帶來了困難。」為此,張翰敏借助科技手段對一些指標進行量化,同時分析當地文化、時尚潮流及市場需求,創新扎染圖案並改良扎染草木染色工藝。她開發了大理本土植物染色的五十多種色卡,還整理、編寫白族扎染相關書籍。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張翰敏開發了許多符合現代審美的創意生活用品。愈來愈多海內外遊客赴「藍續」扎染體驗館打卡拍照、購買扎染製品。公司還多次接待團隊客戶,為他們規畫遊學行程、訂製體驗活動。不只是手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白族的扎染手工藝人來說,扎染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陽光明媚時,白族婦女常常坐在院子裡,一邊與家人好友聊天談心,一邊手裡針線上下翻飛,看似繁複枯燥的扎染過程,於她們而言卻是最輕鬆幸福的時光。「扎染的意義是讓我們思考人與自然怎麼相處、人與人怎麼相處、人與自己怎麼相處。」張翰敏認為,技藝很容易被機械代替,挖掘扎染背後的價值才能把活著的文化傳承下去。「生活方式、文化內涵是我們跟機器最大的不同。」張翰敏和她的團隊致力於將扎染的內涵擴大,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喜歡上這種非遺技藝。基於這種理念,張翰敏在為學員設計課程時,有意將文化背景嵌入其中。「我會為大家介紹周城的情況,帶他們了解白族居民的生活常態、白族建築的獨特風格等。」她不光教給遊客如何製作扎染,還能與他們探討扎染背後的故事和內在的意義。「經過千年發展,扎染已與白族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段樹坤夫婦也認為,扎染所代表的是白族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但傳統的家族傳承方式局限性大,不利於技藝的傳播推廣。「我們試圖拓寬渠道讓更多人參與到扎染中來。」段銀開向願意參加培訓的村民傾囊相授,還給她們發放每人每天人民幣六十元補貼。「村民有了補貼,更能安心學扎染,她們學成後再手把手教別人,傳承的面就會愈來愈廣。」據了解,「璞真扎染博物館」年接待遊客達到十八萬人次,在段銀開看來,培養傳承人、宣傳展示優秀作品是傳承白族扎染技藝的重要方式,她很欣慰愈來愈多人前來體驗和學習。無論是段銀開的染坊還是張翰敏的體驗館,都不乏年輕面孔。歷史悠久的扎染技藝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員們在此邂逅,他們用一針一線傳承著質樸卻不過時的藝術之美。 前一篇文章 古物的故事 賀蘭山岩畫 下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頤和園 從傳奇到美好生活記憶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