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是牛年,若是同學有經過鄉下田野處,除了能看到水牛在耕田外,也有可能會看到兩三成群的鳥隻在牛群邊圍繞,甚至站在牛背上,儼然彼此是好朋友的感覺。
圖/Liam Garner
文/高詩豪
新的一年是牛年,若是同學有經過鄉下田野處,除了能看到水牛在耕田外,也有可能會看到兩三成群的鳥隻在牛群邊圍繞,甚至站在牛背上,儼然彼此是好朋友的感覺。
小學自然課本有介紹關於生物界的共存模式,不出以下4種:互利共生、片面共生、競爭、寄生。這邊快速地給同學複習一下:「互利共生」就是雙贏;「片利共生」就是一方有好處,另一方不置可否;「競爭」通常指雙方各有損失(從人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有所謂的良性競爭,但不在這邊討論);「寄生」最好被理解,一方得益,一方因而受害。
視情況決定互動模式
台灣水牛的耳朵與身體表面處,容易讓跳蚤、脾等寄生蟲占據,並吸取水牛之血,這就是標準的「寄生」。此時有些鳥兒會跳出來,幫忙吃掉那些寄生蟲,最常見的是「牛背鷺」。由於牛背鴛在繁殖期間,頭部、頸部還有胸前的羽毛會變黃色,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黃頭鷺」,牠經常出沒在水牛身邊,看起來像對如膠似漆的好朋友,則屬於典型的「互利共生」。
讓我們把眼光轉向非洲。非洲水牛身邊最常見的跟班是「牛掠鳥」,牠們也會幫犀牛、河馬、長頸鹿等大型哺乳動物清除身上的寄生蟲。這樣看來,他們之間關係就好似台灣水牛與牛背鷺一樣,但實則卻不然。當非洲水牛身強體壯時,那還沒事發生;一旦水牛身上有了傷口,牛掠鳥就會伺機將傷口偷偷啄得愈來愈大。這樣一來牛掠鳥除了可以吸食水牛的血液外,傷口擴大將進一步誘引更多寄生蟲前來,牛掠鳥能有更多食物可吃。在我眼中看來,牛掠鳥更像是寄生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