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孩子,媽媽問「你要不要去洗澡」,孩子答不要,因為他是隨著媽媽的語尾回覆;爸爸說:「拿你的寶貝鴨子,我們去玩水。」他立馬起身跟隨。
冬天,五歲的女兒抱著她的寵物娃娃在陽台吹風,有點咳嗽,媽媽要她進屋裡,她當耳邊風;媽媽說:「再不進來,你的娃娃要感冒了。」她飛快進屋。
當孩子還小時,思惟極其單純,與其讓他選擇「要與不要」,不如引導他往你希望的方向走。這招我屢試不爽。
但長大後則不同,我在高中護理課教學生:「不要用手挖鼻孔,不要用手揉眼睛。」若干年來都沒有人提出質疑。
直到有一年,一個頑皮的學生回我:「那要用什麼挖?用什麼揉?」彷彿當頭棒喝。我於是要大家討論:「挖了有何缺失?不能用手挖的理由?該如何清潔鼻孔才正確?」
學生的質疑讓我醒悟,當我們用充滿權威的語氣說「要」與「不要」時,能否讓聽者真正體會與思考「為何要」、「為何不要」、「有例外的情況嗎」,從而理智選擇並承擔可能的結果?
未成年少女受利誘而離家,差點掉入火坑;單身婦女網路交友,拿著大筆金錢要匯給未曾謀面的異國「情郎」。社會新聞中,網路詐騙受害者不乏知識分子甚至退休教授,除了前世今生、因果法則可以解釋之外,也反映出人們缺乏理性判斷的能力,或許是生活太安逸單純,也或許是習慣單向接收,而缺少獨立思考的機會。
我常想,如果父母師長能在生活上多一些開放性問答,讓孩子學習獨立思考,建立生命目標與自立自強的人生態度,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後安然穿越數不清的困境,也減少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社會新聞。
與其問孩子「要」與「不要」,不如和他們討論「該」與「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