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的學校位於新北市,屬於所謂「不山不市」的地區(不是偏鄉,也不是都市),且依觀音山、傍淡水河,校地廣袤近九公頃大,除了建築物外,綠地甚多,得天獨厚,頗具自然風貌。
我來自彰化鄉村,一向羨慕詩人陶淵明〈歸園田居〉晴耕雨讀的生命情調;加上幼年跟隨務農家人從淘洗番茄、茄子種子,到播種、種植、鋤草等,對農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於是,因心中一股強烈的動機,進而鼓起勇氣創設了社團「淵明野菜社」,希望帶著有興趣的年輕學生一起「歸園田居」,陶醉於大自然,體驗農夫農婦的真實生活。
而這其中,讓我一見鍾情的正是──艾草。小時候僅有的印象,就是端午節時,家家戶戶懸掛艾草、菖蒲、榕樹葉在門口,以避邪保平安。如今突然在校園操場驚鴻一瞥,這生機勃勃、生命力強大的野草,不正是艾草嗎?後來才知道,艾草種類很多,功效也多元,是取之不竭的寶物;而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製作艾草粿了。
校園隨四季更迭,除了蜜源大花咸豐草、細嫩的昭和草、可加麻油拌炒的川七、當粿葉的月桃、香草九層塔、可做香料的香蘭、清香左手香、可愛的蒲公英、茂盛的車前草、紫色紫背草、討人喜歡的酢漿草,還有其他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真可謂包羅萬象、俯拾即是!學生對於習以為常的校園中,竟蘊含了這麼多寶物,皆感到十分驚訝,尤其在經過解說、親自拍照後,更為之興奮不已。
當然,認識野菜的過程也會弄錯品種,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閱讀相關書籍後,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認出常見野菜的名稱並了解其用途;有的學生還會摘取艾草回家煎蛋或泡腳,將對植物的認識延伸到烹調及醫療的實用價值。藉由這些天然有機的花花草草,和大自然的連結似乎又更深了一層。
希望透過這點點滴滴的薰陶,讓孩子們能深刻體悟並感謝大自然給我們的恩寵,也更懂得去欣賞和善待自然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