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聆
圖/123RF
文/林聆
本來只是隨興包個粽子,將手作美味與同修們分享,有人建議我傳授祕方,因為各式食安事件鬧得人心惶惶,大家再也不相信看不到製作流程的食物,於是成群結隊要到我家,美其名班級聯誼,實際是粽子教學,還好只來了四分之一。
於是我啟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模式,到處張羅,但是仍有許多次第、原則與禁忌。有機圓糯米就比坊間貴一倍,可是除了心安還有很重要的口感,講究的不只這些,連花生、薑油、甚至醬油、香菇都是頂級食材。
香菇與花生都需要半天時間的浸泡,烹煮時,香菇乾煸得恰到好處要注意細火慢功夫,花生就交給電鍋,等客家醬油與八角的味道滲入為宜。以前任運自在,突然要記斤記兩,才覺壓力沉重,於是自己先按斤計兩操作一回合,直到二十顆香噴噴的粽子出爐才放心。憶及以前愛吃粽子的婆婆說的,端午節前的第一顆粽子最好吃,可現在不同了,鍋具食材一應俱全,想吃哪管它端午或中秋?
一群人圍著圓桌包粽子,好像回到兒時的鄉居生活。表決喜歡集中餡料?抑或處處有料?大家都喜歡後者,外子聽了,辯說婆婆習慣前者,是物資不夠的沒有選擇權,才發現該珍惜身處現在的豐腴。
我將兩張圓板凳洗乾淨,用鋁箔包覆四隻腳,再反向放在圓桌上,利用它來掛上粽繩,這樣可以同時容納十人左右的生產線。圍著圓桌,獲得很多同學的掌聲,我趕忙說:「我只是重拾兒時的記憶而已,不是我的創意!」可見先人的智慧,對於「惜物惜福、物盡其用」,任運而為是多麼的光彩緊實!
很多同修,第一次包,手腳總是不聽指揮,中途紛紛發出求救聲,要求援助的何止是粽葉不聽使喚,只記得我教的口訣(花蘿皮G菇),以為內餡飽滿即可,其實一開始將兩張粽葉重疊,選擇彎折點時,就已經錯置,我只好重新來過。真如我們師父常說的:「初一錯乃至十五!」強調無論學習與實踐都是「務本與次第」的重要。
香菇、花生、蘿蔔乾、豆類素料(皮絲)……全是美味佳餚,我將蛋黃換成G米粒,配上香Q圓潤的糯米,粽葉結實包裹著,一百顆粽子,蒸後全屋飄著粽香,有節慶味道!
同修形容我包的粽子剛剛好,外型好看,展開後有稜有角,吃時口口都有不同餡料,頗有開獎的欣喜驚豔感。有人說拿回家後,完全顛覆原來只喜吃肉粽老公的胃口。我說:「我可是從小撿得竹林下手掌大的竹葉,包泥沙繫草繩,央著曾祖母嘖嘖假吃,串習訓練來的。」古人形容打扮得宜的女人,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我們二十幾個人,供佛後,邊吃邊欣賞,色香味俱全,它,名副其實的米其林素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