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聆
那天去殯儀館,悼祭以前的同事。她一向活潑健朗,才退休幾年,突然往生,大家都訊息未明。由於離出殯日尚早,只暫放在眾人席,我與外子找了許久才確認入門第一張,我們認為絕對不是她的照片,竟然就是她。照片裡的她影像朦朧,像翻拍照,且看起來比本人老了十幾歲。
我誦經幫她回向後,回到家,立刻另立一個相簿,寫著(喜歡的照片),其實不好寫(遺照備用)準備逐年更換,然後很清楚的告訴先生,如果我先走,要選我喜歡的照片,還有千萬要用全名下葬,不要古母林太夫人。我笑著說,到時我寫的幾本書,怕有著作權爭議。還說有十幾個貼心如自己女兒的學生,到時一定要特別知會,免得像我一直遺憾,最敬愛的女中國文老師走時,沒能按之前自己的允諾,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好好送他一程。
最近常常聽到「預立遺囑」。學佛之後,體會念死無常,除了心的修煉外,還有很多生活事項的交代,讓自己不會在臨終時因為掛念而影響正念。「預立遺囑」確實可以令冥陽兩利,內容包括:財產處理、遺願執行、執愛告別、一生回顧、未完心願、家訓、文物買賣甚至訃聞內容及親友聯絡等等。
每個人著重的點不同,也許有人覺得儀式不重要,我倒覺得那是生者對亡者做的總結,也是亡者為生者所做最後的善行。讓親人好友從想念、追思中得到安慰與啟發。亡者生前若能精進學習,戮力為善,活得燦爛有價值,就不會只帶給生者傷心與眼淚。
對於財產,我看得比較淡。有兩句話支持我的理念,那就是:「與其死方捨,何若生盡施?」;「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只要合宜適度的使用,能留多少就是孩子的福報。期許自己活著的時候盡量寫文章,接演講,說好話,做好事,把溫暖的愛分享給身邊的每個人。當無常來臨才不會措手不及。
每個人在無法預測的將來一定有一個敵人會來損害我們,並奪取健康,但不會奪取我們的正念。
沒病的時候多聞思學習正知,當疾病攻身,仍慶幸細數著:自己在台灣還可以有健保,有人照護,有人為你治病;感恩自己尚存的五根,還可以見到陽光普照。或在城市,雖不見得聽得到蟲鳴鳥叫,但是只要我們還用心活著,就能靜心去聆聽周遭,仍會感受到大樓的呼吸聲,而或隱約夾雜著熙來攘往的車輛穿梭聲與市井小民的談論聲,見證著生命躍動的美好節奏。
法師教我們,平時多訓練深呼吸,可以讓焦灼的情緒獲得改善,只要這顆心沒有失去學習修行的能力。就能斷惡修善。平常記錄自己的善行,臨終前可以總結做過的許多善事,而得到自心的安寧,這是對自己這一生最好的告別。
至於臨終的告別,不是失去,而是這一世健康的捨離,正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說的:「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我的師父更說:「因為生命無限,所以希望無窮!」以此觀之,人生不過瀟灑走一回,何失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