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禍得福】疫禍中,找到家庭和樂之福

文/洪蘭 |2021.02.11
1300觀看次
字級

最近接到一封電郵,是以前教過的學生寄來的,主旨欄上寫著「拜冠狀病毒之賜」。我看了很驚訝,病毒只會帶來瘟疫和死亡,哪會賜什麼好東西?
原來,她透過這次居家避疫,找回了家的溫暖。

她說從國二起就沒有在家吃過一頓飯,每天放學都直接去南陽街的補習班補習,晚餐都是隨便打發掉。上了大學之後,更是幾乎不在家吃飯。

您曾在上記憶的課時說,嗅覺是五種感官中,唯一不經過視丘這個中途站的感官,所以人對飲食的記憶特別深刻久遠。您說留學生在國外,最想念的就是母親燒的菜,我那時還覺得很奇怪,因為我一點也記不得母親的味道是什麼,直到這次新冠病毒爆發後才明白。

我外婆來台灣過年後,因疫情回不去香港。她便在家每天燒不同的菜給我們吃,我媽也重新穿上圍裙下廚,現在每天下班就在想,今晚會有什麼好吃的?我爸也因為沒有應酬,開始在家吃飯了。我覺得全家一起吃飯的感覺非常好,我想,那就是家的感覺,就是您說的「媽媽的味道」。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我也不了解我的家人,對他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反正就是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各人做各人的事。現在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甚至一起聊天(我從國中起就跟父母無話可說)。

看了信,我終於了解為什麼跟學生談到我們這一輩對父母和國家民族的感情時,他們無法起共鳴了。原來他們缺乏我們當年全家一起胼手胝足,從貧困走出來的革命情感,當時我們看到父母的辛勞,感受到手足血濃於水的溫情,我們擁有共同的回憶。

現在不同了,當我們抱怨他們自我中心、凡事不會替別人想時,我們忘記我們給他們的生活裡,就只有智育——每天去補習班為考上名校做準備;我們沒有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手足之情,充其量是責任、是義務而已。

感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太多父母不知道子女心中在想什麼,子女也不知道父母的生活習慣和喜好。工業社會快速的步調使我們沒有機會停下來享受我們的生活。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下事本來就是「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次真的拜新冠病毒之賜,給我們一個重新檢視生活的機會。
很高興這個學生能從疫禍中,找到家庭和樂之福來。

(摘自《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天下文化出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808?sloc=main)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