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 細品諫果過好年

文/朱振藩 |2021.02.01
715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橄欖為常見果品,其別名甚多,以其果熟色青,一名「青果」;入口味苦回甘,有如忠言逆耳,故稱「諫果」、「忠果」。北宋人王禹偁〈橄欖〉詩云:

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北人將薦酒,食之先顰眉。皮肉苦且澀,歷口復棄遺;良久有回味,始覺甘而飴。我今何所喻,喻比忠臣詞;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世亂思其言,噬臍焉能追;寄語采詩者,無輕橄欖詩。

又,李時珍《本草綱目》亦謂:「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忠言逆耳,世亂乃思之,故人名為『諫果』。」

鮮橄欖含鈣特高,為諸果之首。宋人馬志《開寶本草》指出:「(橄欖)生食、煮飲,並消酒毒……。」是一種食藥兼備的佳果。故劉逵注《三輔黃圖.北宮》即道:「橄欖,生山中,實如雞子,正青,甘美,味成時食之益善。」至於最好吃的橄欖,則是具香氣而顆粒最小者,名檀香青果(橄欖)。此果產於福建,質脆味佳,果皮光滑,最宜鮮食。舊時上海街頭,隨時能聽到吆喝聲,且「檀香橄欖賣橄欖」之聲,不時繚繞耳際。故晚清刊行於上海的《圖畫日報》連載專欄「營業寫真.賣橄欖」上寫著:「檀香橄欖真正好,休要揀大須揀小,入口清香回味甘,綠的噴鬆黃的老……」

我喜歡吃蜜餞橄欖,福州的「拷扁橄欖」及上海的「黃胖橄欖」等都是妙品,但不易得。平常吃的主要是青鹽橄欖,它以青鹽漬過,甘草末拌,色黑質軟,無苦澀味,能解乾渴與茶葉功同,並清口齒。清末迄今,一般的文人伏案,每搜索枯腸時,會吸煙以助文思,「幽默大師」林語堂倡之甚力,贏得眾人掌聲。只有《論語》雜誌總編輯孫復熙贊成禁吸香菸,並提出用生橄欖或青鹽橄欖替代,反覆咀嚼,既能消閒,又能生津止渴,對於助長文思,不在香菸之下,經他披露之後多人群起效法,一時傳為美談。

關於橄欖的種種,《調鼎集》載之極詳,大致而言,有:「江、浙七、八月有,次年三月止。橄欖味長,勝含雞舌香(即公丁香,其形如雞舌,故名。含有揮發性丁香油,可作調香劑。含口中能去口臭。)飲之解酒毒……又,用蘿蔔片拌之,日久不壞,可行久遠。又,完好橄欖入點錫罐,皮紙封固,可至夏日。又,食橄欖必去兩頭,其性熱也,與鹽同食,無澀味。」以上都是經驗之談,但有兩種吃法特別,提供給各位參考。其一為:《物行相感》云:「橄欖與栗子同食,作梅花香,則無苦味。」其二為:橄欖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之功。在嗓子痛時,含服些青橄欖,可起到去火治療喉痛作用。如能與鮮蘿蔔煎服,效果尤佳。

橄欖中有一種名為烏欖,廣東省產最多,其肉苦澀,不能生食,多醃製成欖角(欖豉),充作涼菜或供烹調之用,誠佐粥之妙品。其核仁甚好,出油率高,甘美可食。

「橄欖茶」有意思,其製法甚考究。《調鼎集》載:「橄欖數枚,木錘敲碎,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少停可飲。」味道想必不錯,頗有洪希文「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的意境。而今江南地區,正月初一有客造訪,會在蓋碗中,放兩粒橄欖,與茶葉同泡,號稱「元寶茶」,表示先吃「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寓意深遠,歷久彌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