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日月
臉書剛發展之際,我與大學同學把臉書當成報告彼此近況的管道,上傳旅行照片、分享生活中煩憂,有點類似電子版的交換日記,當時認為不用一一向好友報告近況,非常方便。
然而,隨著臉書使用者日漸擴展、功能日益強大,加上各種演算法「貼心」的提醒那些臉書使用者可能是你的好友、推薦各種社團,雖然可以設定隱私功能也可以置之不理,但總覺得出現在眼前的訊息愈來愈龐雜混亂,就好像與朋友聊天,身旁總有各種人過來勾肩搭背寒暄或是推銷,太多的雜音干擾了與友人的交心時光。
加上,兩年前看了部日劇《dele 刪除人生》,劇中有這麼一句話:「即使你死去,你的手機、電腦仍舊活著。」擔心自己老後,對自己年輕時的言論與行為感到後悔,卻因曾上傳網路世界而無法消除,便逐漸減少上傳照片與發文。還保留臉書帳號僅是因為工作上需要,像是專案時開設私密社團作為工作夥伴交流管道,或是在社福機構擔任志工協助發文之用。
2020年可說是我的Gap Year,按下人生暫停鍵,暫離職場,一邊當學生學習農業知識、一邊當假日農夫,整理並消化課堂資料、觀察與記錄田間作物生長狀態占了大半時光,除了偶爾上臉書的自然農法之友社團取經,已鮮少在臉書發文。
減少使用臉書並未讓我與友人失聯,真正交心的幾位好友還是會以電子郵件交流;而且由於是郵件,不須擔心不相干的人看到內容而誤解,反而更能暢所欲言。因此,走到中年的我們,開始重拾電子郵件,逐步回到無臉書的時代。
我的2021年目標,是當個無臉之人,把不相干的人「請」出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