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空間,它的廣大程度已經不是單純的長、寬、高三個向度就可以輕易描述的,因為宇宙的存在,才將古典物理認定的三維空間概念,擴增為加入時間向度的四維時空。
圖/LucKy wei
文/鄭可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四年級)
宇宙是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巨大空間,它的廣大程度已經不是單純的長、寬、高三個向度就可以輕易描述的,因為宇宙的存在,才將古典物理認定的三維空間概念,擴增為加入時間向度的四維時空。
既然我們以時空來描述宇宙,是不是說明宇宙的起源和時間,有著莫大的關聯性呢?沒錯,即便宇宙已經是巨大的難以估量的空間,它仍在時間的洪流中不停消長。
透過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當地面向宇宙中的星系發射電磁波時,有些接收到的反射頻率會偏向波長較短的藍色端,有些則會偏向波長較長的紅色端,這種現象稱為藍移/紅移。
愈近愈急 愈遠愈緩
什麼是紅移和藍移?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路上遇到急駛而過的救護車,在經過的當下,我們會感覺救護車的鳴笛聲特別急促。但當它駛離的距離愈來愈遠,就會覺得警示聲好像愈來愈平緩,直到再也聽不到救護車的聲音,這種急促、平緩感受的轉換,就是人體所感知到的頻率。
聲音需要透過空氣傳遞,傳播的速度也是固定的,當救護車往前一段距離,鳴笛聲要傳遞到我們耳朵的距離就跟著變短。這時候,停留原地的我們收到第一段警笛聲後,因為救護車持續接近的關係,下一段的聲音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到我們耳中。
所以,在同樣一段時間內,救護車接近與遠離時,我們所接收到的警笛頻率是不同的,接近時頻率高,遠離時頻率低。
縮小藍移 擴大紅移
而當我們觀測宇宙中的不同星系,回收的電磁波波長之所以發生變化,也是因為星系與觀測者間的距離,發生悄悄的改變。當觀測結果偏向藍移,代表收到的電磁波頻率變短,觀測的星系正向我們靠近;反之,當目標星系正在逐漸拉遠與地球的距離,使電磁波的回傳頻率變低,波長變長,自然使得觀測結果偏向紅移。
那麼,為什麼宇宙會平白無故的發生藍移和紅移呢?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主因是宇宙各處,反覆發生恆星的誕生和殞落過程。當恆星誕生時,能量聚集所帶來的爆炸衝擊,足以使周遭的星系向反方向移動(紅移);反之,當恆星殞落時,由內部開始發生塌陷,形成極具吞噬能力的小型黑洞,吞噬周圍的時空,使得周遭星系的距離縮短(藍移)。
紅移和藍移的趨勢顯示宇宙,屬傾向擴張或收縮的階段,在我們頭頂這片廣大天空外的世界,正以我們難以察覺的速度在進行著變化,是不是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