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轉為硬科學?

文/彼得.沃森 (美國知識史家,《紐約時報》、《倫 |2020.12.30
1957觀看次
字級

文/彼得.沃森 (美國知識史家,《紐約時報》、《倫敦泰晤士報》、《觀察家》和《旁觀者》專欄作者)

有關心理學逐漸消失的說法,或許講得太誇張。然而我們也可以說,心理學正在融入遺傳學,也就是化學和生物學;另一方面心理學則正在擴展與經濟學(行為學和社會學)重疊。這使得我們更理解人類行為外,同時也引進了全新詞彙,來協助為我們解釋我們自己。這是一項不小的成就。

就以現況來講,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科學統一的縮影。行為,特別是人類行為,已經成為物理學、化學、遺傳學、演化論、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等眾多科學學門的一個匯聚點。一項實驗在2015年5月提出結果,其中有一位病患的意識,能以特定腦細胞的活動模式來預測,倘若重做實驗能予以支持,這就能帶領我們進入科學新領域,甚至是哲學新範疇。

拉馬克主義復活?

這些都要從「行為遺傳學」開始說起。這是個相當新穎的領域──直到1986年才有第一個基因以特定染色體來標製,並試著完成基因譜。不過從此以後,行為遺傳學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硬」科學。許多實驗執行完成,有些以動物為對象:從昆蟲到各式齧齒目動物。另有許多則是以(一起或分開撫養的)人類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親代、手足為對象所做的長期研究。它的主要結果,大部分來講都很明確:多數人類行為相當程度都是可遺傳的。

遺傳學研究的另一種新現象是「表觀遺傳學」。近期的《科學》期刊中有篇文章提到,表觀遺傳學能夠說明,為什麼同卵雙胞胎擁有一模一樣的基因,結果卻不見得總是完全相同;為什麼有些受剝奪的兒童,往後受到較佳的處置時,能有正向反應,另有些卻不是如此;還有為什麼有些人很有韌性,另有些人卻沒有。

表觀遺傳學本身非常複雜,不過其主要機制是「甲基化」*①,這是基於種種不同的環境經驗,把基因關閉。這時行話便稱這個基因「未表現」(unexpressed)。甲基化是某些生命經驗所帶來的結果,這一般是不會遺傳的,卻也不總是如此。假設攣生子當中的一位,其基因發生甲基化(例如受到家暴)了,而另一位並沒有,這時就只有未發生甲基化的那位攣生子,其基因「表現出來了」。這就是為什麼同卵攣生子,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同學還記得生物課本介紹拉馬克(Lamarck)的「用進廢退說」*②嗎?它常拿來跟達爾文的天擇作比較,或許將拉馬克假說擺在現代社會,將有不同的思考面向。

編註

1

表觀遺傳學除了「甲基化」,還有「乙醯化」。同學可以把它想像,甲基化會關閉基因,而乙醯化則負責啟動基因。兩種作用都可能使得,人們在遭遇重大生活危機時,會將對其本身個體基因所造成之影響,藉由生殖傳給下一代。

2

用進廢退說(又稱「獲得性遺傳」)。最知名的例子是,長頸鹿為了吃高處的葉子,努力升長脖子,所以後代的長頸鹿脖子就跟著變長。我們現在當然都知道,拉馬克假說在試圖解釋演化論時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論是,矮脖子的長頸鹿吃不到葉子死光了)。

本文摘自《大轉折:百年科學匯流史》聯經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