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與可能性

文/萬維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2020.12.29
1955觀看次
字級

文/萬維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想要對任何事情的真偽,都給以正確的判斷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合理地評估每件事的可能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這本書中總結人的種種認知偏誤,其中有一個偏誤──假設有一個叫琳達的單身女性,31歲,直率而聰明。作為哲學系學生的她,曾經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並且參加過反核遊行。根據這些情況,請同學評估以下對琳達的種種描述之中,各自的可能性大小,並給個排名:

.琳達是個小學老師。

.琳達是個銀行出納員。

.琳達是個賣保險的。

.琳達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結果,幾乎所有受試者都認為「琳達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的可能性,比「琳達是個銀行出納員」更高。但這是不對的!A事件和B事件同時成立的可能性,小於(或等於)A事件成立的可能性,這是機率論的常識啊!

如果同學答錯了,不要自責,因為這個問題就連史丹福大學決策科學專業的博士生,都有85%的人答錯。康納曼最後乾脆把其他選項都拿掉,就問受試者「琳達是個銀行出納員」和「琳達是個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哪個可能性更大,仍然有85%到90%的理科研究生答錯。這個錯誤的原因在於人們搞不清「合理性(plausibility)」和「可能性(probability)」的區別。「熱衷於女權運動」增加了對琳達描述的合理性,但是卻降低了可能性。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這樣的:

(1)明年北美會發生一場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明年加州地震,導致一場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比(1)更合理,但是顯然,它的可能性更低。增加細節也許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會減少可能性。

目的與科學

世界非常複雜,很多事情似乎簡直不可理解。為什麼明明準備得很好的比賽也會輸?為什麼一個好人偏偏死於車禍?我們時常對這些事情找到一個理由,甚至我們還找目的。

科學的標誌,是對世界的運行給出一套純機械的機制。風怎麼吹,石頭怎麼落下來,並不是它有什麼目的,背後有什麼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決定了它就會這麼做。有些事情發生就發生了,純屬自然,並不是誰「想讓」它發生它才發生。比如愛滋病毒在黑人中傳播最多,你可以去分析它的傳播機制,但是這種傳播並不一定有什麼「目的」。

自然沒有目的,人類社會很多現像往往也沒有什麼目的。認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惟區別於科學思惟的根本之一。科學家會科學思惟,但科學家也是普通人,腦子裡有時候也會冒出目的論來。有研究曾經搞過一個目的論測試,拿100個句子讓受試者判斷正誤,其中有些句子是屬於目的論,比如「樹木產生氧氣,是為了讓動物呼吸」。普通人會答錯50%的題目。讓物理學家、化學家和地理學家來做這個測試,其答錯率只有15%。但如果規定必須在3秒鐘內做出判斷,科學家的答錯率就會上升到29%。

本文摘自《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