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的萬誼平為父母買了手機、按摩儀,還為自己添了一台咖啡機。圖/中新社
廣西南寧的黃譯銳為自家萌寵購置了貓糧和貓砂,還為自己買了零食和護膚品。
圖/中新社
文/記者姜琳、陽建
買菜靠網購,吃飯靠外賣,教育靠網課,開會靠視頻……疫情以來的「宅生活」讓「宅經濟」火紅,網購成為生活上重要的小確幸。
位於湖南瀏陽的鹽津鋪子智能烘焙生產線,幾乎看不到操作人員。陣陣飄香中,成千上萬個小麵包在傳送帶上「行走」,然後被裝箱發往中國大陸各地。
「疫情期間對代餐食品的需求爆發式增長,我們的麵包、蛋糕、薯片等烘焙類產品供不應求。」鹽津鋪子食品公司董事長張學武說,光是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就有人民幣一點二五億至一點三億元,同比增長將近一倍。
快速調整因應需求
除了食品業,中國大陸釘釘、騰訊會議、百度網盤、猿輔導等遠程辦公、教育軟件用戶數量激增;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拼多多交易量搶眼;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等互聯網公司市值屢創新高。在已發布的上半年業績預報中,「宅經濟」相關上市公司利潤漲幅驚人。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在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上半年「宅經濟」產品出口也較快增長,筆記型電腦、手機出口分別增長百分之九點一、零點二。
在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看來,「宅經濟」走紅看似一場「意外」,其實背後是相關企業早有準備、提前布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的市場變化,能夠快速調整、順應新需求。
「我們此前就看到快節奏、『宅生活』的趨勢,因此對產品重點作出調整,推出了沙琪瑪、小麵包、酸辣粉等系列新品;花大價錢改造的智能製造『無人工廠』,也在疫情期間凸顯優勢;再加上這幾年大力發展電商業務,上半年業績飄紅在意料之中。」張學武表示。
本質是互聯網經濟
實際上,無論是運動健身、智能家居、方便速食等相關產品熱銷,還是移動辦公、遠程教育、在線娛樂等相關服務需求激增,或是「直播帶貨」等銷售方式備受青睞,這些「風口」在疫情前就已經顯現。只不過疫情按下了「快進鍵」,加速了這些趨勢,也倒逼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不少企業家認為,「宅經濟」本質上是互聯網經濟,核心是數字化。新產品、新服務大幅提升了消費體驗,迎合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紅火是趨勢,也是必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認為:「在信息技術進步及普及、商業模式創新等因素影響下,『宅經濟』仍會繼續火下去,未來一段時間都會以較快速度發展。」
專家指出,尋求投資機會,不僅要關注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更要把握疫情過後哪些消費行為和習慣隨之改變,哪些改變將長期存在。
「疫情之後還會誕生很多新的商業機會。」長期研究企業的北京大學教授陳春花認為,線上娛樂、遊戲、教育、知識付費和遠程辦公,零售業及物流配送、社區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智慧城市和大健康等領域,都會迎來不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