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加雄(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博士)
生態檢核是降低人為工程對於環境生態衝擊的一整套機制,生態檢核從何而來?對於我們現今生活的影響又是什麼呢?根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入口網與維基百科,在台灣至少有10萬7千種不同的生物。台灣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16名。台灣山地及丘陵地占了台灣2/3的面積。從島嶼生成歷史來看,台灣其實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島嶼,相較於其他大陸型國家地區,其實地質並不穩定。
綜合以上數據及描述,台灣其實是個生物多樣性極高,但人口多,地質卻不穩定,所以會產生許多工程,用來維護人類生活安全,例如各種防止土石崩落的構造物──擋土牆、護網等。
這些工程,如果發生在生物的棲息環境,在缺乏仔細評估的情況下,也許阻止了土石流失,保全了水土,但卻傷害到正在棲息於當地的生物,甚至於因為傷害到了當地生物,而影響了在地民眾的生活,讓在地民眾過往的生活記憶,只能留在腦海之中。
需要不斷溝通
「生態檢核機制」就是一場與在地居民、生態專家、保育團體及工程相關等關係人,不斷進行對話的過程,也是聚落保全、自然保育、水土保持與公眾溝通等不同領域,其專業意見交流與激盪的過程,希望在兼顧民眾身家財產與關懷自然的態度下溝通對話與增進了解,為台灣的山林奠定永續和諧的基礎。
在工程設計階段,還沒開始施工之前,就需要進行生態調查,了解工程預定區域有那些生物存在;同時也要訪談在地民眾,了解在地居民對於即將進行的工程有什麼看法,是支持、不置可否,或是反對。在經過與當地居民說明工程進行方式及未來願景,取得民眾認可後,在設計上就要根據調查結果,與設計單位共同開會商討,如何用最不傷害環境生態的方式,既能達成工程目的,也能保全生態環境。
生態檢核設計及施工常用4原則:
迴避
迴避原則是對於主要保全的生物或其棲息地,在設計及施工階段,盡量迴避,不讓工程行為進入保全的生物中,例如在一塊基地如果有豐富的紅樹林,在設計階段就把道路或是步道避開紅樹林區域。
縮小
縮小原則是如果無法避開要保全的生物棲息地,則構造物的尺寸要盡量縮小,例如要設計一個賞鳥平台,在有水鳥棲息的池塘時,賞鳥平台的尺寸就要盡量縮小。
減輕
減輕原則是減輕工程影響,通常是加快工期盡速完工,減輕工程對於環境的衝擊。
補償
補償原則是當避無可避時,則需要提出補償措施,例如替代性棲地。
生態檢核就是讓工程與生態能互相取得平衡的過程,既保護了人類居住安全,也讓綠水青山能夠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