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 培養雙素養的閱讀《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0.11.29
2216觀看次
字級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數位閱讀已浸蝕、擴張到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從早上一起床,就用手機看臉書、發簡訊、回答line。手機裡,隨時會跳出新聞報導,於是,何必去訂報、買報?到辦公室,處理公文、做簡報、聯絡客戶,也全用電腦就搞定;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許多公司改用視訊上班也讓業務照常進行。回家後,居家狹小,就用平板看電子書,何須買書或釘書架?於是,數位浪潮慢慢讓紙本閱讀退化,也有消失的可能。

當然還有少數人堅持紙本閱讀、紙本寫作,在眾人沉迷或不得不陷入數位閱讀漩渦時,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出版的《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一書,以腦神經科學及閱讀素養、兒童智能發展等等角度,提出數位資訊的氾濫,可能挑戰了我們原本記憶力、注意力和組織力的功能,特別是嬰幼兒,這些發展尚未成型的孩子,若受到過多數位資訊的洗禮,以後在閱讀素養能力上會受到影響。

書裡有許多腦神經科學名詞,作者為沖淡學術氛圍,援舉大量西方文學有關閱讀、書寫或腦力等的故事或敘述,若能靜心讀完,表示你掌握了作者呼籲不要忘了紙本閱讀的本質。

數位閱讀是新科技、新潮流,作者無意否定其優勢和趨勢,但她在書中提出數位閱讀的幾項缺失:大量資訊的出現,和不斷用新的感官刺激我們,讓我們看或聽的注意力和品質也大為流失。我們用手機,看條新聞報導,畫面上,不斷竄出一則則廣告,刪不勝刪,廣告的內容,又經常圖文並茂,多多少少也讓我們分心。

許多數位資訊過多、求快,在正確性和組織方面,更不如經過編輯篩檢、處理過的紙本媒體。更多的數位資訊,也有一去不回或瞬間消失的缺陷,缺乏以前擁有書本,看到一段好文,可以擁書重讀和沉思,這使我們的記憶發展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同時,資訊過量的產生,使得我們改變閱讀的本質,「略讀」就是數位閱讀的新型態,「跳過」或「瀏覽」的閱讀習慣,使得學生無法再好好研讀厚重的經典。作者認為更可怕的是,透過研究,她發現因為遨遊網路世界,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年輕人的同理心衰退了百分之四十,許多過去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心靈感動,因之減少很多。

因此,作者在這本書中,以較親切的「寫給讀者的九封信」,取代傳統的篇章區分,每封信卻無不透過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比較書本和數位閱讀的不同。數位閱讀不可逆,但作者要我們要培養「雙素養閱讀腦」,對紙本和數位兩項媒介,都要能有掌控的能力。作者特別強調,五歲以前的兒童,更應少用(或不用)數位閱讀,因為數位裝置不僅有害兒童的眼力和腦力的發展,也影響到家庭原有的書本共讀的親子融合能力。

這是少見的一本批判「數位閱讀」的書。筆者覺得書名有趣,作者呼喚「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而現實是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在使用數位裝置。但晚上總要回家休息一下吧!作者提倡的「雙素養閱讀腦」,其實我們基本上可以做到三點的:

其一,白天上班、工作,用數位閱讀;睡前的床邊閱讀,不妨就好好讀紙本書或看份報紙,讓眼睛休息一下吧!

其次,查資料或搜尋訊息的工夫,用數位裝置的確比查書本方便又快速,但如果閱讀故事、有系統的作品,還是看紙本較能專注還不被打斷。最後,孩子到小學中年級之前,還是先奠定紙本讀寫基礎,不要使用數位裝置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