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納穆提與義工一起在印度的湖泊撿拾垃圾。圖/網路
極端氣候讓印度面臨乾旱和水患。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印度許多水域滿布廢棄物,包括塑膠袋、建築瓦礫,而且常因缺乏整理而長滿雜草。由於經費和人力有限,這些狀況多年來不僅未能改善,反而有惡化趨勢。
今年33歲的克里希納穆提(Arun Krishnamurthy)曾在Google會計部門任職,但印度湖泊的惡劣狀況,激發他成為環保主義者,並創立印度環保主義者基金會(EFI)。這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恢復印度各地湖泊和池塘的生態,也吸引許多有志者加入,許多義工戴上手套,手持耙子和水桶,利用空閒時間在湖泊撿拾垃圾、整理環境。
克里希納穆提表示,他在青少年時期目睹住家附近的一個池塘被垃圾堆滿,「奪走」了他的童年美好回憶,因此他「一直希望以某種方式讓池塘恢復最初的美麗樣貌」。
EFI基金會在2007年創立,規模持續擴大,迄今已對印度112個湖泊進行復育作業,包括清理垃圾及恢復鳥類、青蛙和本地植物的自然棲息地,讓野生動物有機會重返當地。
克里希納穆提指出,獻身湖泊保育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的水資源短缺,他希望透過基金會的任務,讓全世界了解印度面臨的困境。
印度人口高達13億,但許多民眾面臨嚴重缺水困境。據印度智庫「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NITI Aayog)報告,全國約有6億人生活在水資源不足的地區,每年約有20萬人因缺乏安全用水而死亡。該委員會並警告,若現況無法改善,2030年時,印度可供應的民生用水量將只有需求量的一半。
報告指出,印度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規畫與管理,氣候變遷則引發更多乾旱與水患,讓缺水問題加劇。
新德里科學與環境中心水計畫主管羅希拉(Suresh Rohilla)表示,印度的生活品質近年雖已好轉,公共衛生和衛生設施持續進步,卻導致生活習慣轉變,用水量激增。他說:「在大城市裡,約有3到4成的用水流入抽水馬桶;許多民眾不再使用水桶洗澡,而是使用淋浴和浴缸。」
克里希納穆提表示,EFI的主要目標是湖泊和池塘的整治,但該組織的工作有助於地下水補給,也對印度的水資源有所貢獻。
克里希納穆提說,印度許多家庭的用水依靠地下水,許多人在住家內挖井;事實上,地下水對印度至關重要,占印度供水量約8成。然而,家庭和農業用途的水井正快速消耗水資源;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調查,過去60年來,印度水井數量已從100萬口增加至近3000萬口,使用地下水灌溉的土地面積,則從300萬公頃擴大至3500萬公頃;若此趨勢不變,印度約6成地區的地下水將在20年內枯竭。
克里希納穆提表示,EFI基金會的另一個重大使命,是提升印度民眾的「水素養」,協助民眾更重視水資源,減少浪費與汙染。他也呼籲政府積極行動,透過法令限制湖泊周圍的發展,且推出更好的監管措施來保護水資源;唯有政府與民眾齊心合力,印度才能妥善應對水資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