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 張煒 關起門來寫作不是好現象 文/記者蕭海川 |2020.11.22 語音朗讀 155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今年上半年,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先後出版兩冊新書。一本是他目前唯一的長篇非虛構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一本是他延續自身詩學研究的《斑斕志》。兩本書的付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受到關注。圖/新華社 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獲獎作家劉震雲(左起)、畢宇飛、莫言、劉醒龍、張煒在頒獎典禮後合影。 圖/新華社 2017年,張煒(左)在首屆葡中文學論壇上發言。 圖/新華社 2011年,張煒(左一)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後與媒體見面。圖/新華社 文/記者蕭海川今年上半年,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先後出版兩冊新書。一本是他目前唯一的長篇非虛構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一本是他延續自身詩學研究的《斑斕志》。兩本書的付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受到關注。事實上,張煒成名已久。一九八○年代以一部長篇小說《古船》讓他蜚聲文壇,是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界的常青樹。他的寫作大河奔流至今,已沉澱超過一千萬字的作品。多年來,這條大河的脈絡不斷延展交錯,有的各自流淌揮手作別,有的逾越阻擋擁抱新知。《古船》以來,他的小說作品蔚為大觀。既有稀見的鴻篇巨製《你在高原》,也有為青少年而作的《尋找魚王》,還有《九月寓言》、《刺蝟歌》、《獨藥師》等作品種種。這些作品或是現實主義小說,或是餘味悠遠的寓言小品,有的被譽為巔峰之作、有的為他贏得文學大獎,但都一再標定著作者在現當代文學史的位置。《我的原野盛宴》則是他在小說之河上,豎起了獨具風格的船帆。一部小說,描繪了三百六十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膠東半島動植物志。在三十五個故事段落中,他寫下了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完成了「記錄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的工作。有評論家說,從這裡可以感受到《詩經》和《山海經》的悠遠氣息。在字裡行間,他埋下了閃爍著思索之光的「玉石」。譬如「我一遍遍想著外祖母的話:『茅屋這兒是我和你爸爸媽媽找到的,人這一輩子啊,都會找到自己的地方,你也一樣,你找到的應該更好。』」質樸之中,別有一番意味。還原了蘇東坡先生小說之外,張煒的詩學評論也是一條浪濤拍岸的幹流。他的詩學專著,關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詩經》、《楚辭》,也關注著千百年來士大夫引以為標榜——陶淵明,盛唐詩歌「雙子星」李白、杜甫也在他的視野之中。以今日作家眼光關照昨日聖人文章,總會有比文學批評家不同的感受與收穫。從超過十萬字講義、三十多小時講座錄音、二十多萬字初稿中析出的《斑斕志》,便是最新的代表。斑斕,是指色彩錯雜燦爛的模樣。蘇軾的「斑斕」來自人生的多元,其中既有「三蘇」中的蘇軾,也有新舊黨爭中的蘇軾;既揮灑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睥睨豪邁,也徘徊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黯然神傷。璀璨的文化,常回溯至歷史的褶皺處;個人的才華,常迸發自人生的起落時。對蘇軾人生的多元與才華的斑斕,張煒有自己的體會與認識,最終形成「苦思別悟,不落套語解東坡」的《斑斕志》。全書用七講近一百三十題的篇幅,還原了一位作家眼中的東坡先生。「後來人……甚至對他那些嘔心瀝血的策論和奏議,也都選擇了忽視和緘默。這也許表現了當代人不重理路,只求娛樂的特徵」、「知識之教導,真理之指引,會從根上催發人的勇氣。如果文明的培育不能給人以勇邁,那就只好求助於蒙昧和野蠻了」諸如此類糅合貫通古今、遍覽人生的機警語,總會帶來文字背後的驚喜。寫作衝動業餘中形成日前,新華社記者與張煒以書面形式進行交流,闡釋了對新作的期許與未來的打算。記者:從成名作《古船》到新作《我的原野盛宴》,鄉土情結與成長閱歷為您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在汲取與依賴之間,您如何走出寫作的舒適區?張煒:持續寫作的難點在於不斷地生長,要打破自己長期工作中形成的某些慣性。好的作家,一生往往只寫自己那塊「郵票大的地方」,這就是極有難度的事業了。但要迎難而上,不能講套話,要寫出時代和生命進程中不斷滋生的新元素,這就是生長。沒有生長,沒有新陳代謝,一個文學生命實際上也就完結了。記者:山與海、自然與人、人與自身、求索與成長,您如何看待這些在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元素?張煒:這些主題類型都是大致的,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和作品都在寫。但是優秀的作家要寫出自己,寫出個人,這就與所有人都不會重複了。所有重複的意象、故事、氣息,都是多餘的,沒有價值的,將來都是要被剔掉的。記者:除了作家外,您還有一些社會職務。您如何處理事務性工作與文學作品創作在時間、精力分配上的衝突?張煒:我認為一個作家要保持好的工作狀態,最好多承擔一些實務、一些社會任務。專門關起門來寫作不是好現象,也不太自然。寫作的衝動要在業餘中形成,沒有衝動硬寫,就會很累,就會寫糟。我平時多做社會調查,還做了很多教學工作、研究工作,只拿出一小部分時間用來寫作,那是有創作衝動的時候。記者: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會對您今後創作帶來影響或調整嗎?張煒:疫情期間難免焦慮,也是思考和投入心力的一個階段。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經歷,都要接受和面對。有些問題會認識得更深一些。這樣的經歷不能假設。這個艱難的過程會強力地推進寫作,其結果也許會在以後表現出來。 前一篇文章 【大自然拾音者】 聲谷 網友願為自然聲音付費 下一篇文章 【紀錄片導演】 陳傳興 談記錄葉嘉瑩的《掬水月在手》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燕山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高紅燕 不同的學生不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