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 張煒 關起門來寫作不是好現象

文/記者蕭海川 |2020.11.22
1550觀看次
字級
今年上半年,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先後出版兩冊新書。一本是他目前唯一的長篇非虛構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一本是他延續自身詩學研究的《斑斕志》。兩本書的付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受到關注。圖/新華社
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獲獎作家劉震雲(左起)、畢宇飛、莫言、劉醒龍、張煒在頒獎典禮後合影。 圖/新華社
2017年,張煒(左)在首屆葡中文學論壇上發言。 圖/新華社
2011年,張煒(左一)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後與媒體見面。圖/新華社

文/記者蕭海川

今年上半年,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先後出版兩冊新書。一本是他目前唯一的長篇非虛構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一本是他延續自身詩學研究的《斑斕志》。兩本書的付梓,在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受到關注。

事實上,張煒成名已久。一九八○年代以一部長篇小說《古船》讓他蜚聲文壇,是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界的常青樹。他的寫作大河奔流至今,已沉澱超過一千萬字的作品。多年來,這條大河的脈絡不斷延展交錯,有的各自流淌揮手作別,有的逾越阻擋擁抱新知。

《古船》以來,他的小說作品蔚為大觀。既有稀見的鴻篇巨製《你在高原》,也有為青少年而作的《尋找魚王》,還有《九月寓言》、《刺蝟歌》、《獨藥師》等作品種種。這些作品或是現實主義小說,或是餘味悠遠的寓言小品,有的被譽為巔峰之作、有的為他贏得文學大獎,但都一再標定著作者在現當代文學史的位置。

《我的原野盛宴》則是他在小說之河上,豎起了獨具風格的船帆。一部小說,描繪了三百六十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膠東半島動植物志。在三十五個故事段落中,他寫下了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完成了「記錄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的工作。有評論家說,從這裡可以感受到《詩經》和《山海經》的悠遠氣息。

在字裡行間,他埋下了閃爍著思索之光的「玉石」。譬如「我一遍遍想著外祖母的話:『茅屋這兒是我和你爸爸媽媽找到的,人這一輩子啊,都會找到自己的地方,你也一樣,你找到的應該更好。』」質樸之中,別有一番意味。

還原了蘇東坡先生

小說之外,張煒的詩學評論也是一條浪濤拍岸的幹流。他的詩學專著,關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頭——《詩經》、《楚辭》,也關注著千百年來士大夫引以為標榜——陶淵明,盛唐詩歌「雙子星」李白、杜甫也在他的視野之中。

以今日作家眼光關照昨日聖人文章,總會有比文學批評家不同的感受與收穫。從超過十萬字講義、三十多小時講座錄音、二十多萬字初稿中析出的《斑斕志》,便是最新的代表。

斑斕,是指色彩錯雜燦爛的模樣。蘇軾的「斑斕」來自人生的多元,其中既有「三蘇」中的蘇軾,也有新舊黨爭中的蘇軾;既揮灑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睥睨豪邁,也徘徊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黯然神傷。璀璨的文化,常回溯至歷史的褶皺處;個人的才華,常迸發自人生的起落時。

對蘇軾人生的多元與才華的斑斕,張煒有自己的體會與認識,最終形成「苦思別悟,不落套語解東坡」的《斑斕志》。全書用七講近一百三十題的篇幅,還原了一位作家眼中的東坡先生。

「後來人……甚至對他那些嘔心瀝血的策論和奏議,也都選擇了忽視和緘默。這也許表現了當代人不重理路,只求娛樂的特徵」、「知識之教導,真理之指引,會從根上催發人的勇氣。如果文明的培育不能給人以勇邁,那就只好求助於蒙昧和野蠻了」諸如此類糅合貫通古今、遍覽人生的機警語,總會帶來文字背後的驚喜。

寫作衝動業餘中形成

日前,新華社記者與張煒以書面形式進行交流,闡釋了對新作的期許與未來的打算。

記者:從成名作《古船》到新作《我的原野盛宴》,鄉土情結與成長閱歷為您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在汲取與依賴之間,您如何走出寫作的舒適區?

張煒:持續寫作的難點在於不斷地生長,要打破自己長期工作中形成的某些慣性。好的作家,一生往往只寫自己那塊「郵票大的地方」,這就是極有難度的事業了。但要迎難而上,不能講套話,要寫出時代和生命進程中不斷滋生的新元素,這就是生長。沒有生長,沒有新陳代謝,一個文學生命實際上也就完結了。

記者:山與海、自然與人、人與自身、求索與成長,您如何看待這些在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元素?

張煒:這些主題類型都是大致的,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和作品都在寫。但是優秀的作家要寫出自己,寫出個人,這就與所有人都不會重複了。所有重複的意象、故事、氣息,都是多餘的,沒有價值的,將來都是要被剔掉的。

記者:除了作家外,您還有一些社會職務。您如何處理事務性工作與文學作品創作在時間、精力分配上的衝突?

張煒:我認為一個作家要保持好的工作狀態,最好多承擔一些實務、一些社會任務。專門關起門來寫作不是好現象,也不太自然。寫作的衝動要在業餘中形成,沒有衝動硬寫,就會很累,就會寫糟。我平時多做社會調查,還做了很多教學工作、研究工作,只拿出一小部分時間用來寫作,那是有創作衝動的時候。

記者: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會對您今後創作帶來影響或調整嗎?

張煒:疫情期間難免焦慮,也是思考和投入心力的一個階段。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經歷,都要接受和面對。有些問題會認識得更深一些。這樣的經歷不能假設。這個艱難的過程會強力地推進寫作,其結果也許會在以後表現出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