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兒童讀經教育的省思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020.11.16
1609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李彥儀老師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也是一位長期關注儒家思想發展的學者。他特別注意到,當代讀經教育運動發展二十幾年來,遇到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

台灣的兒童讀經教育以王財貴教授最為知名,而王教授素來不認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他覺得杜威的教育理念太過於片面。譬如,教材選編要依照兒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來教授;並且教育目的要遵循實用原則,只教兒童生活所需要的事情;尤其教學方法更要順應兒童的興趣。這聽來好像沒什麼不對,但王財貴教授覺得,杜威的教育方法是以反傳統、反人文為核心價值,彥儀老師對此展開了深入的反思。

兒童讀經的具體教學方法,有反覆誦念的老實讀經法、帶有聲調變化的角色扮演誦讀法、歌唱法、CD聆聽教學法、說故事法與遊戲法。為了提高學生興趣,也可號召鄰居親友共讀,家長須保持高度熱忱與信心,維繫親師與學生間的情感;甚至為維持學生的成就感,給予記點獎勵、說故事與做遊戲等辦法。

彥儀老師覺得,杜威主張以兒童為本位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並不像一般印象中那樣僵化。杜威深知兒童本位教育的弊端,他既批評盧梭以降的個人式教育理念,同時憂慮以強調整體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會抹殺個性,期待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意即政府既要關注每個孩童的天賦與特質,更應該透過教育提供的場域,發揮統合社會的機能。

李彥儀老師自己就是新儒家的參與者,但他覺得讀經教育運動對「教育」的定義並不明確。讀經教育將教育定義為「按照人性開發人性的工程」,彥儀老師認為,這種人性是指某種預設的人類圖像,即便這種人性的預設具有合理性,但可能忽視個體間存在的可能差異。

在杜威的教育哲學裡,「教育」的內涵很豐富,杜威重視個體,也並未因此而忽視教育的社會面向,但讀經教育目前似乎並沒有面向「社會」層面的完整意涵。若是這樣,讀經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將來能否成為具備品德的社會公民呢?畢竟,倫理道德是要在社會的人際脈絡互動中才能落實的,缺乏社會面向的讀經教育,會很難回應這一問題。

彥儀老師很關注如何結合傳統與現代來思考問題,他發現,在當前的讀經教學中,老師同樣重視藉由開啟兒童的學習興趣,來引導經典學習,不只是強制要求兒童死記硬背;而杜威的主張,同樣是在引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並非「只注重兒童的興趣」。

因此,儘管有關讀經教育運動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的,本是源自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批評開展而來;然而,若細究杜威的學說,會發現這些批評不見得公允,其教育理念與目的,反而可能為讀經教育運動的未來發展帶來些許啟發。他也希望藉由這樣細致的省思,帶給讀經教育更開闊的發展。

11月16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教授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彥儀老師暢談對兒童讀經教育的省思,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