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與武侯祠之間的紅牆夾道,是熱門的拍照景點。
圖/林熹
武侯祠內訴說的戰役很多,值得欣賞的書法作品也不少。圖為岳飛手書〈出師表〉。圖/林熹
文/林熹
蜀漢末年以來,成都武侯祠便一直存在。過去稱丞相祠堂、漢昭烈廟,然而這些說法,都比不過百姓們對諸葛亮的偏愛,硬是把裡頭有劉備陵墓的這塊地,改讓諸葛亮當家作主,成了成都人口中的武侯祠。就連杜甫,也偏愛諸葛亮,為他寫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
一千多年來, 武侯祠多有變遷和修復,最後成了「君臣合祀」的祠廟,內有兩塊大碑、劉備殿、諸葛亮殿、惠陵、三義廟,以及四十多尊出自清代雕塑家之手的雕像(非現代人塑造)、諾大的庭院等等,主要建構群為兩組四合結構,自清代康熙時期重修後,一直流傳至今。康熙十分景仰諸葛亮,經常提起真正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臣,古往今來只有諸葛亮一人。
武侯祠內有一塊著名的「三絕碑」,其本名「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相當值得一看。所謂「三絕」,乃碑上除了有諸葛亮的功績,其文章、書法、石刻,分別由唐代宰相裴度、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兄長)、石刻家魯建三大名家聯手打造。
劉備殿內,中間是劉備,東偏殿有關羽父子,西偏殿是張飛祖孫三代,另外還有東、西廊房,各有文臣武將十四尊,其中文臣、武將,分別以龐統、趙雲為首。
在諸葛殿內,能看到身高一八四公分的他,手執羽扇,頭包綸巾的模樣,令人遙想起「空城計」,一人之從容彈琴,令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火速撤退的機智和勇敢。另有一個三面銅鼓,相傳是他帶兵打仗時所做,後代稱之為「諸葛鼓」。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也共一堂,由於祖孫三輩都是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兒孫戰死沙場時,都非常年輕。
武侯祠內訴說的戰役很多,能看到的書法作品也不少,如岳飛手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現代書法家寫的〈隆中對〉等。據說,清朝以前,老百姓心中第一武將不是關公,而是岳飛,不過這心中排行到了清朝女真人手裡,將第一武將的排名做了些更動,原因是當初岳飛打的,正是女真人,因此打曹操的關公排第一,打女真的岳飛在其後。
繼續往前是劉備的惠陵。比起秦始皇的地下宮殿,劉備的惠陵不算大,十幾分鐘就能走完一圈。惠陵內,除了劉備之外,還有他的兩位夫人也陪著,分別是吳氏和甘氏,至於那位讓孫權、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孫尚香(孫權之妹),早在兩人聯姻兩年後,因為兩國撕破臉,回到自己的祖國。
參觀完武侯祠,大約五分鐘不到的路程,就能抵達錦里古街,那裡能吃遍成都各種小吃,錯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