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話 】 《梁祝》轟動前的凌波

文/陳煒智 |2020.10.24
5130觀看次
字級
《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樂蒂、凌波領銜主演,山伯一曲「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映小橋」唱出這段電影神話。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花木蘭》是邵氏為凌波反串戲路量身打造的另一部力作,由岳楓導演。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由幕後代唱躍升幕前,主演邵氏彩色綜藝體古裝巨片《紅娘》,出飾崔鶯鶯,惜影片未完成,日後重拍成《西廂記》,凌波反串張君瑞,圖取自於《南國電影》1962年12月號。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莊雪芳(右)與小娟(左)在《番婆弄》片中飾演姐妹。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凌波在邵氏出版的《南國電影》首次以彩照亮相,1962年12月號。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凌波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之前即獲邵氏力捧,於1963年2月躍登《南國電影》封面。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凌波在1963年10月底旋風式造訪台灣,香港媒體將台北稱之為「狂人城」。圖/蘇章愷提供、陳煒智翻攝

文/陳煒智

說起凌波,她出身寒微,兒時就被賣給人家做養女,才14、15歲即出道拍廈語片,一開始以童星、少女之姿竄起,藝名叫「小娟」,來到1950年代後期,有「廈語片皇后」美譽的莊雪芳嘗試以摩登、時尚的都會生活做為廈語片的題材,這時候的小娟,雖然還沒能真正獨當一面,與莊雪芳、鷺紅等頭牌女星配戲,也游刃有餘。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在一九六三年的春末夏初轟動台北,從此改寫整個華語電影的歷史發展。同年十月底,凌波來台領取金馬獎,遊行街頭,萬人空巷,晚間又隨片登台,轟動各界。

那一年的光復節檔期,邵氏出品的《花木蘭》黃梅調電影在台北遠東戲院、中國戲院,還有南區古亭的國都戲院上映。跟《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的院線組合,也同樣掀起賣座狂潮。凌波登台,先到中國戲院,場面失控,險些無法離開,再轉至遠東時,院方已有戒備,這才順利進場,一曲〈遠山含笑〉,笑得現場觀眾掌聲雷動,如痴如狂。

從當年的新聞紀錄片裡我們看到,一千六百個座位的遠東戲院,座無虛席,當年凌波登台的票賣到新台幣一百元一張,是普通電影票的九到十倍,但依然有那麼多的影迷,依然有那麼多熱愛她的朋友到場爭睹芳容。

從小娟改名為凌波

說起凌波,她出身寒微,兒時就被賣給人家做養女,才十四、十五歲即出道拍廈語片,一開始以童星、少女之姿竄起,藝名叫「小娟」,來到一九五○年代後期,有「廈語片皇后」美譽的莊雪芳嘗試以摩登、時尚的都會生活做為廈語片的題材,這時候的小娟,雖然還沒能真正獨當一面,與莊雪芳、鷺紅等頭牌女星配戲,也游刃有餘。她和莊雪芳合演的那部《番婆弄》,講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姐妹花(所謂「番婆」是也),隨父親移居香港,片中兩人以諸多摩登造型亮相,大跳恰恰、曼波,開場甚至還是小娟親自演唱英文歌曲〈Mambo Italiano〉(也就是〈叉燒飽〉的原曲)改編而成的閩南語版本。

廈語片在一九五○年代後期盛極而衰,小娟在一九六○年代初幾乎成為廈語片最頂尖的青春女星,然而大環境使然,她不得不另覓出路。身居香港,她參演了粵語片《富貴榮華第一家》,在片中與任姐任劍輝同唱大戲,又在獨立製片所攝的國語黃梅調《劉海遇仙》裡扮演仙女,跟自導自演的小生岳麟兩人幾乎唱完全片近四十分鐘的戲。後來終於在影壇前輩周詩祿導演的引薦下,加盟邵氏公司。

邵氏那時正準備開拓彩色闊銀幕的電影新紀元,而且打算以古裝民間故事歌唱片為主要耕耘的片種,小娟進入邵氏,因緣際會,替樂蒂主演的黃梅調《紅樓夢》擔任幕後代唱,為反串賈寶玉的任潔發聲,歌聲引起公司高層及其他創作者的注意。待及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時,在苦尋不得合適人選的情況下,李翰祥導演拍板決定,讓小娟上位,反串梁山伯,並且改藝名為歌聲婉轉的「黃鶯」,小娟的養母反對她姓「黃」,最終則由邵氏宣傳部鄒文懷的左右手——何冠昌先生擬定「凌波」。

華語影史上的絕響

凌波在《梁祝》轟動之前的幕後代唱歲月,還留下了《楊乃武與小白菜》、《玉堂春》等多部由她「聲音主演」的作品,前者她為李麗華飾演的小白菜幕後獻聲,開場的〈春風春雨惱煞人〉聲韻柔沉,百轉千回;《玉堂春》的女主角樂蒂由靜婷主唱,凌波就負責其他所有女角的搭配聲音,勾欄院裡的姐妹們行酒令時,凌波運用不同發聲共鳴,塑造不同的角色,王三公子挨罵,姐姐們跪地求情,也聽得見凌波的歌聲。

而她其中表現最傑出的當屬《鳳還巢》。她為莊元庸飾演的胖姐姐發聲,跟蔣光超有幾場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出,他們的洞房相罵、客店相罵,時至今日半個世紀後重聽重品,依舊讓人捧腹,這是徹徹底底華語影史上的絕響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