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鈺崑
「完美你的完美」,但什麼才是完美?
對姜映娟來說,她不知道自己怎樣才算完美。她並不討厭自己,知道自己煮菜很好吃,但也知道在一般人眼中她不夠好:肥胖的體態、年近三十、找不到工作只能在母親開的安親班幫忙煮飯兼打雜。尤其是肥胖,讓她總是受到來自各方的歧視,於是母親在她三十歲生日時送了一份禮物,幫她報名了減重班……
這是獲得第二十一屆台北電影節獎及國際新導演競賽觀眾票選獎、第五十六屆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大餓》的故事開場,而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並不罕見。
在商業廣告及各種資訊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總是把肥胖視為不完美,甚至把肥胖與缺乏自制、不積極、能力不佳等負面評價連結在一起,但真的是這樣嗎?
導演謝沛如透過映娟的生命故事,提醒我們打破刻板印象,重新思索「完美」的衡量標準。
不只是姜映娟,劇中還有兩個角色做為「完美」的對照。有著帥氣外表的快遞男孩吳浩仁,總是充滿正能量的他,是唯一對映娟伸出手誼之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也曾是胖子!浩仁的減重經驗給了映娟最大的鼓勵。然而當映娟發現浩仁在陽光正面的外表下,竟是用激烈催吐的手段來維持身材,崩解的不僅是她初萌的情愫,還有對「完美」的想像。
而安親班的學童小宇,成績好又乖巧總被稱為模範生,該是最「完美」的吧,卻偶然被映娟發現他有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興趣——變裝。在映娟的包容與支持下,小宇勇敢做自己,甚至在安親班的發表會上扮裝登場,卻不被母親接受。難道「完美」與「做自己」永遠是不相容的平行線?
影片最後,映娟為了減重做了胃繞道手術,卻失去了味覺,也失去了料理的能力。她與浩仁、小宇一樣,都是為了符合一般人眼中的「完美」,而否定自己、隱藏自己、傷害自己,最終得到一個不快樂的自己。
「完美你的完美」,但什麼才是完美?也許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