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府城四草(下)

文/蘇箏 |2020.10.22
1842觀看次
字級
四草大眾廟香火鼎盛。圖/蘇箏
四草砲台城垣上攀生老樹形成特殊景觀。圖/蘇箏

文/蘇箏

台南四草的大眾廟,相傳建於清康熙年間,若對照荷據時代地圖,可能在荷蘭人來台灣之前,大眾廟前身的小廟宇即已存在。廟內供奉的主神,為鎮海大元帥「陳酉」,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的先鋒營副將,在北汕尾島一役中,殲滅荷蘭兵士三百餘人。為表彰其戰功,清康熙三十九年建祠,並尊稱「鎮海元帥」,另供奉其他五位元帥及十方聖賢、北港媽祖、土地正神、文昌武昌帝君等神祇。

鎮海元帥陳酉,幼年時生長於台灣濱海漁村,不但熟悉水務且力大過人,人稱「牛車酉」。乾隆年間,因遭到奸官讒言,在海上吞金後投海自盡,死時天昏地暗,狂風暴雨,他的遺體站立於海上並漂流至現今「四草大眾廟」前海灘。清帝獲悉後,深感其忠烈,敕封「鎮海元帥」,並入祀大眾廟供萬民膜拜。

四草大眾廟建廟至今,香火鼎盛且神威遠播。一九七一年時,於廟旁挖掘出人骨,其中還有荷蘭人的遺骨,台南市政府為緬懷先烈,特別樹立「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與「荷蘭人骨塚」,紀念戰死異鄉的荷蘭人。

在安平港外海,原有一列沙洲,南北環連拱抱,形成台江內海。中央有一道缺口,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汕與北汕。南汕以一鯤鯓的安平為起點,高低起伏向南延伸,像挨著一直線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鯓嶼;北汕則以四草為首,向北伸展到海龜線。

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的一場大風雨,導致原來浩瀚的台江淤塞,安平與府城接壤,形成「四草」與「鯤鯓」南北兩個鹹水湖。原本可通行航運的鹿耳門港道,也因此被淤廢;而位於鹿耳門南側的四草湖,則在此時興起,成為府城的外港,船隻改航經此地,再進入安平和五條港。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中日戰爭期間,四草湖不僅具重要軍事地位,也是洋船停泊的重要通商口。乙未割台後,日人貿易形態改變,洋行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安平港淤塞,四草地區逐漸失去早年的天險地位與商業價值。不僅「四草湖」成為歷史名詞,連境內的四草砲台,也失去拱衛府城的軍事功能,成為永久的歷史見證。

四草砲台坐落於四草大眾廟周邊,為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時,防止英軍入侵所興建,其與對岸的安平小砲台互為犄角,再加上後來興建的億載金城,成為台灣府城的重要防禦設施。整個砲台由守軍八十九名、鄉勇二百人鎮守,由於地理形勢險要,建築固若金湯,人稱「鎮海城」。

四草砲台初建時,由於防務急迫,只能因陋就簡,採竹簍儲沙層層堆疊形式,共建有砲墩十座,墩外挖濠溝,濠溝內備有防止敵人涉水的竹籤,濠溝外有釘桶、釘板與鐵蒺藜。基於防務之需,以防英軍入侵,四草砲台再以花崗岩及磚材,修建為較永久堅固的砲台工事。

歷經清領、日據的地形變異,今日的四草砲台與鎮海國小為鄰,留下一道長一百十八點六公尺,寬約一點六二公尺,厚一點二五公尺的城垣,成為國小的圍牆。城垣內以卵石堆壘砌造,城垣外側,則用花崗石材砌建。在城垣上,每隔六到八公尺不等,建有多達十三個圓形的磚砌砲孔,現為學童課餘最佳的遊戲場所。

一九六九年,因強烈颱風來襲,砲台南段牆垣遭海水沖毀,後來才將倒塌的城垣依原材料修復。目前,砲台城垣上攀生老樹,樹根糾結,與砲台之牆體形成特殊景觀。從斑剝砲孔或牆頂間,古榕根幹交錯盤纏,刻畫滄桑歲月痕跡,道盡歷代捍衛台江的血淚心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