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樹木有助吸收二氧化碳,但專家擔心緩不濟急。圖/法新社
改善碳排放問題,自然森林的保育非常重要。圖/法新社
許多企業正追求零碳排放,種植樹木是相當普遍的方式之一;但專家指出,欲實現碳中和,不能只仰賴種樹,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減少碳排放,並促進生物多樣性,才能讓自然環境吸收更多造成氣候變遷的排放物。
隨著環境保育的意識升高,科技大廠微軟、零售巨擘沃爾瑪和一些大型化石燃料公司,正敦促各國政府制定更強有力的政策,以保護自然、應對氣候變遷。這些公司也自行採取綠色行動,包括採用清潔能源、推廣植樹;他們認為,面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這是「聰明、容易執行」的應對方式。
然而,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專家警告,在企業試圖減少碳排放的過程中,一些計畫未必有效,甚至適得其反。
英國非營利組織「能源與氣候情報」主管布萊克(Richard Black)表示,許多做出零排放承諾的企業,均高度依賴植樹計畫,藉此抵銷碳排放量;但這種方式可能流於形式,甚至成為一些企業投機取巧的宣傳手段,無法真正發揮保育作用;他表示:「種植樹木應該是減排計畫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英國牛津大學「自然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Initiative)負責人塞登(Nathalie Seddon)則表示,過度依賴人工種植樹林,很可能導致商業化植樹活動興起,並且讓自然林地、溼地和生態系統的保育及復原遭忽略,「這會成為嚴重問題」。
塞登並指出,僅憑人工造林無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因為造林的步調可能已經跟不上氣候變遷惡化(例如森林大火發生頻率升高)的速度。
塞登表示,地球上的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可吸收近三成的氣候變遷排放物,海洋則吸收百分之二十四。塞登認為,靠種樹抵銷碳排放,實際效果有限;較理想的方式是企業把實質排放量減少,並由政府制定更嚴格的政策,加上各界進行綠色投資,把土地恢復至人為干預前的狀態;自然環境若能恢復、擴張,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也會跟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