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天涯海角─南方二島(下)

文/陳牧雨 |2020.09.29
1742觀看次
字級
「天涯海角」或作「天涯地角」,皆指非常偏遠的地方。而「一在天涯,一在地角」也意味著相隔非常遙遠。 民國初年,弘一大師李叔同所作的名曲〈送別〉,其歌詞中有:「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天涯海角」或作「天涯地角」,皆指非常偏遠的地方。而「一在天涯,一在地角」也意味著相隔非常遙遠。

民國初年,弘一大師李叔同所作的名曲〈送別〉,其歌詞中有:「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一別之後,一在天涯一地角,相逢已渺無可期。真如江淹〈別賦〉所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令人低迴不已。

然而這句「天涯海角」或「天涯地角」,據信最早始於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中的「天涯藐藐,地角悠悠」,可見在當年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嶺南已屬遙遠的「天涯海角」。

後來由於中原戰亂,漢人南移,促進了南方的發展,於是漢文化逐漸進入更南端的越南、海南,甚至離開大陸往東到了台灣。

就地理位置而言,台灣去中原比嶺南更遠,而且需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才能到達。海象險惡、路途遙遠,台灣在中原人士的眼裡,更是不折不扣的「天涯海角」。

清人朱仕玠(一七一二—?),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楊林人,在當時文壇頗富詩名,但是考運不佳,屢試不中,到近五十歲才以明經科任德化教諭。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六月從德化教諭調任台灣鳳山教諭而來到台灣。

中原漢人對台灣是既陌生又好奇的,因此他將在台灣所見所聞寫了《小琉球漫誌》,該書是想要了解乾隆時期台灣社會狀況的重要著作之一。同時在他的詩作裡,也收錄了許多描繪台灣風土人情的作品。

比如他所著《瀛涯漁唱》詩集裡就有一首描寫台灣過端午節習俗的詩:

角黍懸蒲俗共誇,漫驚蹤跡滯天涯。

海東五日標新樣,兒髻還簪虎子花。

因為粽子形狀有角,內包米類故古稱「角黍」,而「虎子花」就是月桃花,因為月桃花花瓣有紅色斑紋如虎斑。

月桃花在端午前後開花,當時台灣人就地取材,以月桃葉包粽子,月桃葉有特殊香味,種子是「仁丹」的原料之一。同時為了應節,還習慣以月桃花插在小孩的髮髻,以其味道避邪。而詩裡的「天涯」、「海東」,當然是指台灣。後來從唐山(中國大陸)到台灣的人愈來愈多,但仍將台灣的風土人情視為怪奇。

比朱仕玠更晚的劉家謀(一八一四—一八五三)於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任台灣府儒學訓導而來到台灣。他在台灣看到中原所沒有的「番石榴」,寫了一首詩:

黑齒偏云助豔姿,瓠犀應廢國風詩。

俗情顛倒君休笑,梨茇登盤厭荔支。

第一句「黑齒」應是指原住民有吃檳榔習俗以致牙齒呈現黑色,而且以此為美。而《詩經.國風》裡以「瓠犀」形容牙齒潔白之美,所以《國風》可以廢掉了。三、四句則是說台灣風俗與大陸背道而行,不珍惜美味的荔枝,而把梨茇(番石榴)放在盤子登上了檯面,看來詩中充滿了對台灣的陌生與偏見。

除了台灣之外,中國另一個大的離島則是海南島,島上三亞市郊一處應屬海南最南端的海岸上矗立著一些岩石群,其中一塊岩石正面(向東)有雍正十一年崖州太守程哲題的「天涯」二字,一九三八年,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在另一塊巨石反面(向西)也題刻了「海角」二字。這兩塊巨石因此被稱為「天涯海角石」。這裡也因此被稱為「天涯海角」,成了著名的風景區。

就中國而言,這兩個島嶼確實是「天涯海角」,然而當今交通發達,世界早已是「天涯若比鄰」,整個地球,應該已無所謂「天涯海角」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