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常見頭痛、易累、臉色蒼白、暈眩、心悸等症狀。圖/Pexels
【本報台北訊】貧血雖然是一種常見疾病,但分成好幾個種類,像是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說:「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的貧血,才能對症下藥。」
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負責將氧氣輸送到全身,當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太少,或是紅血球裡的血紅素太少,造成人體裡的氧氣不足,就會出現貧血。陳欣湄表示,看看自己的眼瞼是否偏白,偏白就有可能是貧血。常見症狀有頭痛、易累、臉色蒼白、暈眩、心悸、皮膚乾燥泛黃等,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
根據《HEHO健康》報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說:「貧血看家醫科是很好的選擇。」因為貧血可以先粗略分成「缺鐵」跟「非缺鐵」兩大類。如果是缺鐵就比較容易處理,反之就要再找原因,而家醫科可以幫忙轉介到其他科別看診。

圖說:醫生建議貧血可先看家醫科,先粗略知道是哪類貧血再對症下藥。圖/Pexels
缺鐵性貧血在女生患者中較常見,而男性缺鐵很可能是因為腸胃出血,比如大腸癌、胃癌的徵兆,這時候就需轉介腸胃科。
陳欣湄醫師說:「醫師通常會建議民眾,有出現貧血症狀就去看醫生,貧血可以說是一個警訊,不能小看。之前有一個男性案例發現自己貧血,就有警覺,因為自己又不是女生,不會有月經來造成的缺血性貧血,後來積極治療,結果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
非缺鐵的貧血,可能是地中海貧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問題,可以轉遺傳諮詢或是血液科;有些婦女有子宮肌瘤,則會直接看婦產科。
陳欣湄醫師表示,貧血的類型很多,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建議病人要先確定自己是哪一種類貧血,有些人覺得自己貧血就是缺鐵性貧血,吃了很多鐵劑跟動物性蛋白質,最後發現是地中海貧血,這樣補充鐵劑跟動物性蛋白質都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