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率領的訪問團一行,上周五結束訪台行程。此行非但增進台、捷關係,且值得注意的是其外溢效應。
捷克團訪台之際,正逢大陸外長王毅巡訪歐洲五國,面對媒體詢問,王毅祭出戰狼式外交口吻,嚴厲批評韋德齊「與十四億中國人民為敵」、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等,其粗暴態度招致歐洲多國反感而群起撻伐。王毅此行原是為了拉攏歐盟各國抗美,削弱此前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到訪中歐四國的影響,不料卻為了捷克團而弄巧成拙。
捷克雖是中歐小國,但擁有堅實的自由民主傳統,一九八九年發生在布拉格的天鵝絨革命,成了壓垮前蘇聯及東歐共產政權的最後稻草。因此,當王毅對韋德齊一行口出惡言後,不但捷克外交部立即召見中國駐捷克大使表達不滿,與捷克為兄弟之邦的斯洛伐克總統也出面聲援,法國、德國等大國更紛紛表態無法接受。《華盛頓郵報》因此評論指出,捷克給了其他受制於北京的歐洲國家上了寶貴一課。國際觀察家認為,未來將有更多歐洲國家勇於掙脫被中國經濟利益綁架的束縛,提升與台灣的關係。
不只在歐洲,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大洋洲島國,最近也出現一股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的政治氣旋,具體指標就是索羅門群島最大省分馬萊塔省這個月要舉行的獨立公投。索國原為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二○一九年在北京的利誘下轉與大陸建交。建交後,其中央政府和中國立刻簽訂協議,賤賣其他地方資源,而收益主要留在中央政府和所在島,其他島嶼省分覺得被出賣了,馬萊塔省於是宣布月內進行獨立公投,訴求就是「對台建交」、「民主自由」與「抗拒獨裁」。
不能否認,索國馬萊塔省此次的獨立公投,背後有美國因素在支持。自從美中衝突升高之後,太平洋島國成了新的中美戰區,去年索國和我國斷交後,美國副總統彭斯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曾以拒絕會見索國總理作為表態。而我國大洋洲友邦帛琉,由於拒絕大陸的建交召喚,二○一八年被施予旅行禁令,經濟大受影響。但帛琉當局不為所動,不但在聯合國聯署反對港區國安法,更於上月底美國國防部長艾思伯到訪時,促請美軍在帛琉建立軍事基地。馬萊塔島和美國關係密切,相信也是希望透過挺台的訴求,得到美國的強力支援。整個大洋洲區域,很可能因為中美冷戰、兩岸熱戰的蝴蝶效應而推倒重來,這是台灣的機會。
今年初美國國會通過「台北法案」,要求行政部門能以實際行動反制中國大陸長年壓制台灣的行徑,並從經貿、國際參與及外交領域上整體提升台灣國際地位。目前看來,美方的努力已經逐漸發揮效果,國際政治氣候正在微妙轉變,所謂「吾道不孤」,台灣堅持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將愈來愈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持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