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回收 成新冠受害者

編譯/韋士塔 |2020.09.05
1704觀看次
字級
回收塑膠可製成原料再度使用。圖/美聯社
日本的垃圾分類相當確實,有助提升資源回收率。圖/美聯社
日本的塑膠廢棄物回收率極高。 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海洋塑膠汙染日益嚴重,加上中國大陸拒收回收物導致垃圾危機,引發世人關切,也讓如何正確處理塑膠廢棄物和避免環境浩劫成為重大議題。日本一度被視為這個領域的模範生,但近來的研究發現,日本塑膠廢棄物的回收率快速下滑,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使得需求減少,塑膠原料的價格降低。

專家指出,日本是全世界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因為日本曾經出現戴奧辛汙染問題,也曾被抨擊商品包裝過度。在政府大力宣導以及絕大多數民眾都遵守相關規範的配合下,讓日本塑膠廢棄物回收的狀況優於其他國家,尤其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膠瓶,2019年回收率超過9成。

目前日本逾7成的市政當局收集塑膠容器和包裝,包括塑膠袋、食品托盤和洗髮精容器等,這些物品被視為家庭可回收廢棄物,收集後再送交資源回收業者。然而,牙刷、文具和洗臉盆等塑膠製品被歸類為可燃或不可燃廢物,處理方式是焚化或掩埋。

為了進一步讓各類塑膠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日本政府在8月中旬公布一項計畫,要求各地市政當局收集所有類型的家庭塑膠廢棄物並進行回收;如果順利立法,最快今年就會啟動相關方案。

據統計,日本每年PET塑膠瓶的使用量為60萬噸,其中8成是以再生材料製造。過去回收率極高,是因為日本政府採取付費回收制度,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塑膠的需求減少,加上油價下跌,導致回收原料的價格優勢消失,PET原料乏人問津。

研究人員表示,日本今年4月到6月廢棄塑膠瓶的回收量約為4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13%。調查發現,造成回收量降低的主因,是新冠疫情導致民眾減少外出,許多商家也歇業,汽車、生活用品的銷售下滑,用於汽車內裝、飲料瓶及食品托盤等再生塑膠製品的需求隨之減少。

油價崩跌也使PET回收率降低,日本6月PET進口單價為每公斤90日圓,比1月低14%。購買進口PET原料的成本低廉,降低業者採購再生原料的意願。

除了PET,其他塑膠資源的回收同樣出現下滑趨勢。日本塑膠工業聯盟的調查顯示,2020年日本國內再生塑膠的使用量,將比2019年度減少約4成。

這個狀況令環保人士憂心忡忡,也呼籲當局透過政策扭轉形勢,例如擴大回收塑膠廢棄物種類、提高補助等。

此外,環保專家也建議,疫情導致塑膠製品的需求減少,正是塑膠減量的好機會;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日本的塑膠消耗量高居全球第2,提升回收率只是解決塑膠廢棄物的被動對策,根本之道是實施各種減塑政策。

環保人士建議,疫情降低塑膠需求之際,政府可順勢加強推廣,避免塑膠使用量在疫情結束後快速回升;目前日本正推行「綠色採購」,訴求減少瓶裝水、免洗杯、塑膠免洗食品容器的使用,今年7月起,日本也開始強制商家提供塑膠袋時必須收費,都是塑膠減量的有效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