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山海教育 平安享受開闊視野 李祖翔 |2020.08.25 語音朗讀 238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杜麗芳重視民間救難隊整合,避免兒子的事件重演。圖╱杜麗芳提供 杜麗芳提升搜救體系、建立完善救援機制。圖╱杜麗芳提供 杜麗芳推動面山面海教育,讓孩子進入大自然的世界,且能平安返家。圖╱杜麗芳提供 山,永遠是杜麗芳心深處最痛的一塊,但身為教育家,不能否認山野對孩子的啟發,因而10年來全家一起推動山海教育,促修法、納課綱,還引進國際資源,成立「面山學校」,用6大平台與救難機制論壇打造平安歸家的路,讓山難意外敲響警鐘,成為守護「親山進海者」的最強防線。2011年初中山醫學大學4年級學生張博崴登白姑大山罹難,登山者都知道,因為他的家屬從此踏上「改革司法、提升搜救體系、建立完善救援機制、推動安全山海教育」之路,杜麗芳正是張博崴的母親。不解兒子為什麼熱愛山林,杜麗芳從英語教職走入山海中,她登山也划獨木舟、駛帆船,才發現山海之美和對生命、能量的啟發。然而夜深人靜時,總會想起博崴,決定投入改革,以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淡忘悲痛。花東師生 愛上森林溪谷她從「打造救助平台」及「推動山海教育」兩方面著手,10年來爭取到8項即時求救自救工具開放使用,8屆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有1萬2千6百多專家參與,促使行政院宣布山林開放、山野教育納入課綱和台灣首度各級學校面山面海大會師,並陳情推動6項法案制度修法,她的平台提供官方、民間救難組織、登山協會、嚮導和揹工相關資訊,至去年救援過187次山難,省下超過4億的社會成本。2017年台東面山學校的成立,則引來教育部長關切。杜麗芳想推動的教育,是「面山」而非「登山」,她說,不要征服山而應向山學習。花蓮銅門國小校長蕭美珍也深感興趣,邀她帶領偏鄉孩子的營隊。「印象深刻的是,花東師生很少去山林、溪谷,我們的活動是很多人的第一次。」杜麗芳說,偏鄉家長忙工作,孩子沒去處也怕危險,只能待在家看電視、滑手機,了解山海後,師生都雀躍,有學生不敢碰水哪怕水才到膝蓋深,也有校長第一次踏入學校旁邊的國家公園,驚嘆風景真美,「很多孩子走不動還不准大人帶他們離開,堅持要自己走完全程。」做好準備 淬鍊冒險精神台灣是一個森林、溪谷遍布的島嶼,人口集中在面積22%的城市,杜麗芳相信環境與生命要碰撞才能產生強烈的對話,「直到我爬山遇到山羌、野兔,划獨木舟看到獼猴母子沿途跟隨,才體會更多的生命感動。」她也在花蓮受急流訓時見識國畫般的秀姑巒溪,在黑潮駕駛帆船時,直面8尺巨浪,發現自己比年輕人適應力強,不暈船。「我們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逃避。」杜麗芳指出盲點,如菜刀危險卻不能不用一樣,學會避免危險的方法,教導意外時的急救與求助管道,才能防止更多的山難、海難遺憾。每年親山進海者超過500萬人次,只有學的愈多,生命才愈安全,愈能享受開闊視野帶來的成長與收穫。至親的山難開啟了杜麗芳一家人對山林的省思,也檢視救助的盲點與制度的缺陷,她與擔任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理事長的先生、計畫紀錄祕書的女兒,對博崴的愛比山高、比海深,更有寬闊的胸懷。「山難可怕嗎?」杜麗芳說,山難發生率比交通事故少好幾倍,「做好準備、以謙卑虔誠的態度向山海學習」,就能淬鍊冒險精神,在俯瞰世界的壯闊後安然返家。 前一篇文章 社工引導兒少 運用資源自我照顧 下一篇文章 兒少登百岳 收穫成功經驗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退休之後2025.05.01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輔具評估員 陪身障孩子長大正向面對疾病 為精障者發聲手工皂熱銷 憨兒受肯定提高學習力 大學生活搬進小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