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快樂祕訣看這裡!

陳玲芳 |2020.08.15
1905觀看次
字級
長輩多出門訪友,可維持心理健康,不孤單。圖/陳玲芳
活到老學到老,也讓銀髮族找到生活樂趣所在。圖/陳玲芳
銀髮族也可以多參與外界活動,找到生活樂子。圖/陳玲芳

文/記者陳玲芳

根據董氏基金會二○二○年最新調查,台灣六十歲以上民眾裡,總是經常感到孤單的人,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也較不滿意現有生活環境。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特別邀請譚艾珍、陶傳正、任明廷、陳季霞、葉金川、郎祖筠、卜學亮、林美秀、唐從聖、黃子佼、聶雲,還有精神科醫師蔡佳芬等多位名人拍攝「銀髮學堂」系列短片,以及「一個人的快樂」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呼籲大眾重視老年心理健康,同時鼓勵銀髮族「找到生活的樂子!」

「了解及接受,老年生活一樣樂趣多。」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賴進祥董事長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已達八十點七歲,很多人怕「老」、對老有所恐懼,擔心老了身體功能退化、覺得「老了就容易罹患各種疾病」,其實,只要及早做好準備,保持出門與朋友互動聊天,老年生活也可以過得多采多姿。

不孤單三部曲

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科技的使用,對現在的年長者已不陌生,因為年輕人的引導,很多長者願意敞開心胸、嘗試新事物。他說,董氏基金會二○一八年起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包含出版書籍、舉辦長者紓壓工作坊、研發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桌遊、舉辦徵件活動,今年還拍攝一系列的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短片,希望透過這些影音資源,能夠幫助民眾找到自己的銀髮樂子,為老後的心理健康做準備。

「重拾嗜好、善用科技、參與活動,維持心理健康不孤單。」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六十歲以上民眾為對象,進行主觀「幸福感」及「情緒現況」調查,回收有效問卷一千三百四十八份。結果發現,超過七成七受訪者感到「快樂」(包括「非常快樂」),近八成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近八成二受訪者喜歡目前的生活;但有百分之七點九受訪者經常「總是感到孤單或寂寞」。

進一步分析發現,年齡愈長的銀髮族,愈不快樂的比例較高,對目前生活環境滿意度也較低;愈孤單者,不同意自己是有活力的人,自評生活現況分數也較低。受訪者表示,想創造的美好與幸福經驗前五名依序為:「鍛鍊身體、保持健康」、「學習新的興趣」、「當義工」、「到各地旅遊」、「與孩子或孫子一起生活」。而其認為要延續過去或創造美好與幸福經驗,需維持或建立的事項前五名為:「身體狀況良好且無大病痛」、「行動自如的能力」、「經濟能力」、「規律運動的習慣」、「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葉雅馨建議,除了關心長者退休初期的適應問題及情緒之外,應持續關懷其情緒問題,因為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後生活至少還有二十至三十年。她建議長者透過「重拾嗜好」增添生活樂趣、「善用科技」維持親友聯繫、「參與活動」嘗試新鮮事務,減少孤單感,避免陷入憂鬱。

小改變新體驗

「生活小改變,心境新體驗。」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說,「退休」對一般人來說是重大壓力事件,很多年長者退休後,可能因為生命與生活的重心不見,而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症狀,像是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感,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她提醒,當發現身邊的長者出現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社交退縮的情況時,就要特別注意。

蔡佳芬說,對於長者來說,踏出「改變的第一步」通常是最困難的,他們經常利用不同的藉口婉拒出門、拒絕社交,建議民眾,要幫助身邊不快樂的長者產生改變的動力,像是持續邀請參與活動、透過科技的問候及鼓勵,如視訊、簡訊、影音等方式,幫助身邊長者藉由一點點的小改變,或透過社區內的關懷據點、共餐活動等進行社交,牽動生活型態的轉變,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與心境。

參與拍攝「銀髮學堂」系列短片及「一個人的快樂」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的陶傳正、任明廷、陳季霞、唐從聖,也出席記者會分享。喜愛唱歌、彈吉他的陶傳正,鼓勵大家「每天至少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經常運動、爬山的任爸,則建議要有四能「能吃」、「能動」、「能拉」、「能做」喜歡的事情,維持快樂的生活。資深演員陳季霞,提醒女性長者,「找出自己的愛好,勇敢踏出第一步」,不論是聚餐、旅遊、畫畫都好;她也分享自己每日最快樂的事,就是來回徒步一百二十分鐘去上瑜伽課。

自稱「樂齡見習生」的唐從聖分享,家中長輩常過於照顧晚輩,導致「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他建議長者,應重視自身的生活,以自己為重心,並找到喜歡做的事情;唐從聖也會每天為母親安排一件簡易的活動,如出門買菜、到公園走走等,「就是要想盡辦法,讓長輩出門、與人社交互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