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健脾養胃 吃深綠色蔬菜退火

陳玲芳 |2025.07.22
164觀看次
字級
大暑時節高溫潮溼,易引發身體不適,中醫師建議,可吃深綠色蔬菜降火氣,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並順應節氣特性適度調整生活習慣。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大暑,24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今年落在7月22日,是夏季最炎熱的時段。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其酷熱程度。中醫師強調,大暑養生需兼顧清熱利溼與健脾養胃,可以多吃深綠色蔬菜降火氣,同時順應節氣特性,適度調整生活習慣,方能安度酷暑,保持身心健康。

五甲馬光中醫診所邱雅笙醫師指出,大暑時節午後雷陣雨頻繁,溼熱交加,作物雖生長茂盛,但人體易出現中暑、失眠煩躁及腸胃不適等問題。頤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醫師則提醒,忽冷忽熱的生活環境易引發「陰暑」,導致疲倦、微熱等症狀。應從飲食、穴道及生活習慣三方面,進行調整。

大暑時節高溫潮溼,易引發三種常見不適。首先,中暑因暑熱傷氣,損耗體表衛氣,常見症狀包括發熱、多汗、疲倦、口乾、小便量少等。其次,夏季對應心臟養生,「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損心氣與心陰,可能導致心悸、胸悶、失眠及情緒煩躁。暑熱影響陽明經絡(胃與大腸),易造成食欲不佳、脹氣或腹瀉等腸胃問題。

周宗翰醫師補充,頻繁進出冷氣房會使毛孔瞬間關閉,熱邪滯留體內,可能引發「陰暑」,出現疲倦、微熱、頭痛或食欲不振等症狀。

二豆粥清熱利溼 改善脹氣

大暑溼熱並重,脾胃功能易受阻,邱雅笙醫師推薦「二豆粥」調理脾胃。此粥以白扁豆50克、綠豆50克、白米100克洗淨後同煮,適量調味即可。白扁豆健脾利溼,綠豆清熱解毒,兩者結合能消暑去溼,改善食欲不振及脹氣問題。

周宗翰醫師補充,大暑飲食宜清淡,深綠色蔬菜如青花菜(綠花椰)、芹菜可多攝取,菠菜、莧菜等製成湯品也有助退火,但不宜過食寒涼瓜果,以免傷脾胃或引發腹瀉。

穴道按摩,是簡便的養生法,邱雅笙醫師推薦三個穴位。首先,內關穴(手腕內側腕橫紋上三指幅)能緩解心悸、口乾、噁心等中暑症狀,按壓時略感痠麻即可。其次,合谷穴(拇指食指併攏後肌肉隆起處)有助排出體內熱邪,促進上半身循環,兼具醒腦效果。中脘穴(肚臍上四指幅)是調理脾胃的要穴,輕敲可改善食欲不佳及脹氣。每日適度按摩,能有效舒緩大暑不適。

為對抗暑熱對心神的影響,邱雅笙醫師推薦「生脈飲」作為日常茶飲。生脈飲以人參2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用500毫升熱水,反覆沖泡即可。

寒涼瓜果勿過量 以免傷胃

大暑時節,飲食宜注重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周宗翰醫師推薦檸檬水、甘蔗汁、椰子水等飲品,綠豆湯、冬瓜湯及菊花茶也能清熱消暑。瓜類如苦瓜、西瓜適量食用,有助解渴退火,但過量可能傷脾胃。對於久待冷氣房、少出汗者,應避免過多寒涼食物,以免造成腸胃不適或水腫。

預防中暑,為大暑養生重點,周宗翰醫師提出四招:躲避烈日、補充水分、勤抹防晒、通風散熱。一般人每天需飲水2000毫升,體力工作者則需2500至3000毫升,可觀察尿液顏色,判斷是否缺水。避免頻繁進出冷氣房,以免毛孔收縮過快,影響排汗散熱。冰飲雖解渴,但易使熱邪滯留,大暑時節應適量飲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