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夫婦執子之手的花樣人生 文╱洪玉盈 |2020.08.15 語音朗讀 320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園丁妹與來賞花的孩子合影。圖╱洪玉盈 夫妻倆至苗栗賞繡球花。 圖/青炎造園提供 夏日裡,姿意盛開的蓮花。圖╱洪玉盈 盛夏的花園景觀。圖╱洪玉盈樂在園藝也樂在動手做的園丁劉。圖╱洪玉盈仔細為客人介紹適合的植栽。圖╱洪玉盈樂在妝點盆栽的園丁妹。圖╱洪玉盈 文╱洪玉盈豪雨過後的清晨,園丁劉忙著將前天移至室內躲雨的小型植栽歸位,老婆園丁妹則忙著組裝客人預訂的造型盆栽。上午8點正式營業之前,他們已完成了例行的澆水、施肥、修剪等庶務工作。園丁劉接續父親的花園作務將近30年了。在這之前,雙親原本經營另一座花園,耕耘了15年之久,但在園丁劉服兵役時,父親出了意外,為了不讓母親過於勞累,花園決定歇業。退伍後,園丁劉在一家電子公司擔任工程師,不久也成立了家庭。過了一年多上班族生活,夫妻倆發現,每天工作時間很長,收入卻只足夠應付開銷,幾乎談不上生活品質;加上母親在父親離世後,生活頓時失重心,一直想著重溫園藝工作,一家三口心意相通,決定租下母親看中的新北五股一塊地,再造當年父親命名的「青炎景觀造園」。四季遞嬗植物日常走進「青炎」的黑松藤蔓拱門,初夏,迎面可見大水缸中恣意漂浮的蓮荷,以及陽光下的沙漠玫瑰;沿著圍牆搭建的木板層架,是多肉植物的地盤,也垂掛著幾種半日照的蕨類。越過花園,就是室內植栽區,一株株生氣蓬勃的葉門鐵、紅鶴和水耕綠精靈,相看兩不厭地花枝招展著。若非常客,鮮少有人會在室內植栽區的盡頭,發現另有一道窄門,那是通往後花園的入口,約莫有40坪的腹地,用來復育植物,也與前場的植栽互作季節輪替。經驗老道的園丁劉說,花種會因氣候變化有所消長,也會隨著市場的流行,決定花農栽種的意願,甚至有時栽種特定花種的老一輩退休,花種就此斷貨。在台灣新冠疫情期間,園丁妹也發現,香料植物的氣息得以安定神經,又可作為防疫茶的配方之一,像是薄荷與迷迭香,都是近來銷路較好的植栽。災難考驗成家立業「好不容易新冠病毒的疫情終於趨緩,花園來客數稍有回溫,梅雨連連又使生意陷入清冷。」園丁妹感嘆,入夏開花植物進入淡季,對花園生計原本就是嚴酷考驗,更令人擔心的是,只要遠洋出現颱風,夫妻倆就陷入憂心忡忡。園丁妹永遠忘不了,民國82年,好不容易才把這塊雜草長到兩層樓高的荒地,整成平地後打造成花園,沒想到才剛開張就遇上莫拉克颱風,木造景觀一夕之間夷為平地。還好當時一群好朋友鼎力相助,花園才能盡速復原,但能有如今的繁花綠葉,則是靠他們夫婦一磚一瓦逐步打造而成。「開業那年,剛好大女兒出生,家裡處處需要開銷。經濟拮据下,只能逐年蓋一點,慢慢才有個樣子出來。」園丁夫妻坦言,30年前,他們的園藝經驗從零開始,母親就是他們的老師。「但像是盆栽的造型設計,或是景觀造園,就得自己摸索,多觀摩別人做的東西,再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園丁妹一面說著,一面將彩色碎石服貼在培養土上。全家投入親手打造創業之初,鮮少有人知道青炎景觀造園,夫妻倆也不擅行銷,只能慘淡經營,幸賴與蘆洲廟口夜市一位大哥結緣,建議他們到廟口擺攤,花園生意才漸漸拓展開來。當時,園丁劉每天帶著大女兒去廟口,園丁妹就帶著小兒子在花園忙。「今年我女兒也要為人母了,她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擺攤的生活點滴呢!」園丁妹露出苦盡甘來的微笑,卻仍不免回想當年,由於台灣花田都位於工資相對便宜、日照充足的中南部及東部,每當季節轉換,另一半便得風塵僕僕前往載花。「民國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種植蘭花,我先生常帶著女兒,開一天一夜的車,去台東載回蘭花。」園丁妹回想那段時光,心疼先生創業唯艱,但園丁劉卻只留下許多溫馨回憶。與花草共生的歲月這幾年,面對花卉產業式微,園丁劉感觸很深:「中南部的花農少了很多,花種也跟著驟減。」他指出,民國40至60年間出生的這一輩退休之後,70後的年輕人,願意拿鋤頭下田的少之又少。「種花就跟種田一樣,走不開,一輩子都被綁在田裡面。」然而更大的主因,還是來自市場對鮮花的需求變少。畢竟,飯不能不吃,買不買花則無所謂。「來買花的,多半是4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根本不買花了!」都市生活空間仄逼,收入又有限,買花早已不在年輕人支出的排序裡了。雖然好景難在,園丁劉卻對花園有很深的情感。他坦言,自己在花園裡耕耘了將近20年後,才有收成的感覺。期間,也有過轉行的念頭,但每每想到和妻子攜手打拼的一切,便心生不捨;再者,日日與園裡的花草相處久了,也產生相互依存的共生之情。「照顧有生命的東西,是有責任的,就像養寵物一樣啊!」親和力與幸福種子民國60年代,園丁劉的父親在彰化田尾老家種花,當時坊間種花的不到10戶,「景觀造園」更是80年代才興起的生活美學。「大家都在種菜種米時,我的父親便常被鄉親開玩笑說:種花能吃嗎?」台灣的花卉產業在民國75至80年間,隨著景氣而蓬勃起來,儘管當時的花樣種類和盆栽變化都很簡單,但大眾的消費意願很高。就園丁劉記憶所及,田尾最初只有菊花,後來才有百合和其他花種,對照今昔,如今大半以上的花種,對上一輩來說都是新品種,就連他的母親也常想不透:為何會有「多肉植物」的出現。所幸多年下來,熟客數量不斷增加──除了來自鄰近城鎮,也有搬去外地後仍時常回來的朋友。像一位從泰山移居宜蘭的家具行老闆,住所旁就是台大蘭園,但他還是習慣回來買花。「尤其每到過年,老顧客們就會同時出現。」園丁妹靦腆地笑說,可能是「親和力」讓這些人習慣了吧。其實,園丁妹口中的「親和力」就是一種純粹,正如她形容自己:「我就是個簡單的人,不會想太多。」夫妻倆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專注且隨性,並不刻意向客人推銷,卻彷彿知道:面前的人喜歡什麼,或適合栽種什麼;「花草自有它的主人嘛。」同樣的,園丁夫婦與花草的緣分,也像是命中注定──對園丁劉來說,園丁工作像是一份志業;園丁妹也說,花園工作辛苦又無法休長假,然而長年以來,她早已在花徑間找到知足與恬靜。每天,園丁夫婦都會在工作間的木桌上吃早餐,工作間裡擺有咖啡機和一些簡單的炊具,園丁妹對自己煮的咖啡十分滿意,她也會在木桌上做點午飯。「今天剛好有人拿了桂竹筍來,我打算做個滷筍下飯。」花園裡除了花與樹,也種些蔬菜,未來,甚至打算在另一塊地上種果樹。即便來到屆臨退休的年紀,園丁夫婦也不打算離開泥土。「我的母親、妻子與孩子們都是我的動力與後盾。」園丁劉深信,儘管孩子們都將各自成家,無須仰賴父母吃穿,他和太太仍要繼續執手為彼此的人生下半場,種出綺麗的果實。 前一篇文章 趙志遠、廖千惠 心誠手作的餐飲夢 下一篇文章 吳律謙 打造門窗界的特斯拉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 作者其他文章蘇桂枝與浪貓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