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海南島 美麗資源轉化為經濟 文/記者王暉余、羅江 |2020.08.08 語音朗讀 166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丹村。圖/新華社 工作人員在施茶村火山石斛園門前工作。圖/新華社 以黎族「船型屋」為原型新改造的村民住房。圖/新華社 以黎族「船型屋」為原型新改造的村民住房。圖╲新華社海南省東方市的黎族人在織黎錦。圖╲新華社博鰲鎮因博鰲亞洲論壇而聞名。圖╲新華社茶農在茶葉專業 合作社的有機 茶園採茶。圖╲新華社遊客來到施茶村遊玩。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暉余、羅江椰林掩映,黎風苗韻;青山落暉,漁歌唱晚……漫步在海南島山間海邊的一個個村莊,猶如身處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以前住「船型屋」,如今還是住「船型屋」,差別卻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走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進村,四十八棟參照黎族傳統「船型屋」設計的小樓錯落有致,質樸自然的黃牆褐窗上,「甘工鳥」圖騰等黎族傳統文化符號平添鄉情鄉韻。站在鮮花盛開的自家小院裡,村民黃紅英特別感慨。「檳榔木床石頭灶,一根藤上掛衣裳。」十多年前從湖南遠嫁至海南島,來自農村的她,也沒見過如此貧困的景象。「怕家裡人擔心,嫁過來好久都沒告訴他們這裡的情況。住進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後,終於有了底氣把娘家人接過來看看。」黃紅英靦腆地笑著說。千村競秀各美其美近年來,什進村整村推進改造,村民從船型茅草房「跨進」船型小樓房,徹底告別「房破路窄、做飯燒柴、吃水靠抬、垃圾亂擺」的苦澀生活。因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黎族民俗文化,什進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百花爭豔百般姿,村村寨寨不同景。除了少數整村推進的村莊,海南因地制宜,聚焦農民生產生活痛點「開藥方」。小尺度、融自然、留鄉愁,一抹抹「點睛之筆」催化鄉村之美。走進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塹對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田園牧歌如同世外桃源般。村委會副主任胡開君說,以前,這些「山水」卻讓村民吃盡苦頭。汛期來臨時,村裡外出唯一的石板橋被淹,上學的娃娃、幹活的後生望河興嘆。有產婦臨盆乘船渡河,沒撐到對岸就生了。隨著一百九十五公尺的大橋貫通,鄉村公路、生產便道鋪就,「一橋兩路」讓村民出入無虞。出門水泥路,抬腿上客車。目前海南具備條件的二萬零二百七十八個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指水泥路、柏油路或石板路),二千五百六十個建制村全部通客車。農村建房不高過椰子樹、門前三包……如今這些已寫進村規民約。從求溫飽到環保,走進小康的老鄉自覺呵護海南生態底色。可回收垃圾放在家等待統一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垃圾桶集中轉運;有害垃圾送到村文化室的固定回收點,率先實現鄉村垃圾分類。前些年,看到村裡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外出創業的湖淡村村民雲天龍心急如焚。經過與村委出謀畫策、籌措資金、實施垃圾分類。短短三四年,湖淡村擺脫垃圾圍村的困境。截至二○一九年,海南完成八百一十六個美麗鄉村示範村,今年將完成建設一千個。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英傑說:「美麗鄉村建設範圍、惠及面持續擴大,標準也將不斷提升。」美麗變現業強民富石頭房、石頭牆、石頭鋪的街和巷……地處火山熔岩地區的海口市施茶村缺水、缺土,以前村民從石頭縫裡摳出巴掌大的土地種毛薯、地瓜維持生計。整整「折騰」二十年,當地村支書洪義乾先後帶領村民養鴿子、種蘑菇,最終卻都「水土不服」。二○一五年,洪義乾考察發現種在石頭上的金釵石斛效益頗高,適合遍地火山岩的施茶村。村民土地入股,龍頭企業出資金、種苗、技術,如今村裡石斛產業年產值超過民幣八百萬元,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從種植、深加工到旅遊觀光『接二連三』,我們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的『點石成金』路。」洪義乾說,施茶村下轄八個自然村分別發展起火山玫瑰、富硒黑豆等特色產業,「一村一品,家家分紅」不再是夢。白沙和瓊中均地處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因山高路遠、貧窮落後曾無奈地被稱為「一瓊二白」(意指一窮二白)。從早到晚騎車沿街叫賣,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村村民符瓊英以前常為「燙手」毛薯發愁。白沙推廣標準化種植結合電商帶動,粉糯甘甜的「元門毛薯」名聲漸響,客戶拓展到省城乃至島外,價格翻了一番。從幾戶零散種植到全村種植二百多畝、畝產值三四千元,「土疙瘩」成就了這個貧困村的脫貧大產業。近些年,白沙打造全域農業公用品牌「白沙良食」,瓊中推出「瓊中畜牧」品牌,特色優質農產品暢銷大陸。「我們這養的山雞供應保障過南極科考船『雪龍號』,南極科考隊隊員都吃過哩!」瓊中黎母山鎮黨委書記吳祝江自豪地說。宜農則農、宜遊則遊,美麗資源不斷轉化為美麗經濟。「過去村裡賣幾個椰子都難,現在村裡有的小賣部一年能賣掉上萬個椰子。」談起村莊之變,三亞市博後村村民、民宿老闆譚中仙感慨萬千。幾年前,這個落後黎村的狀態是「樓上住人、樓下養豬」,或是「村裡姑娘遠嫁外地」。二○一七年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後,以其緊鄰亞龍灣的區位優勢,村民紛紛通過自建自營或引入社會資本合作,開起民宿,迎進遊客。今年「五一」假期,博後村全村三十四家民宿、一千多間客房,平均入住率近百分之九十,遠高於同期周邊星級酒店群。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達人民幣二點四五萬元。二○一九年,海南省休閒農業接待遊客一千五百八十三點三八萬人次,營業收入達人民幣三十點八億元;帶動農戶五點七萬戶,同比增長百分之二十點六。書香驅散毒魔 故鄉有看得見的未來素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美譽,海南歷史上科舉考試功名最高者探花郎張岳崧,故里定安縣高林村古風濃郁。百分之九十的民居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七縱三橫的巷道脈絡清晰,村民笑稱:「就算探花郎回村,還能沿著石板路找到自己家。」村莊的歷史文化凝結成鄉愁,代代傳承的生活方式與人文肌理在美麗鄉村得以延續。走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東方市報白村,民宅牆面繪著雙鹿起舞圖、農耕圖等民族風情畫,婦女席地而坐編織黎錦。二○一九年九月,五十五歲的村民符林早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展示具有三千年歷史的黎錦織造技藝。黎族苗族歌舞隊、黎錦傳習所、苗繡工作室等在黎村苗寨落地生根,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美麗鄉村更有「精氣神」。僅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例,目前海南掌握這項技藝的人數約一萬三千人,是二○○九年的十三倍;五十多所學校開設黎錦技藝課程,先後有近萬名學生參與學習。返樸還淳、再立新風,共同守護美麗家園。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丹村的嬗變濃縮著一部文明鄉風演變史。「通過負面教訓讓村民反思,懂得村衰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轍……」《丹村志》記述的一段歷史警醒後人。本世紀初,丹村吸毒人員一度達七十多人。二○一○年起,外出鄉賢和村民捐款成立教育基金會,鼓勵村裡娃讀書考學,編纂族譜、家訓。教育興村、文化興村席捲丹村,「書香」驅散「毒魔」,丹村蛻變成「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鄉村」。近鄉不再情怯,回得去的故鄉有著看得見的未來。今年五月起,澄邁縣慧牛品牌創始人蔡於旭有了新的身分:才存鄉村振興學院院長。返鄉創業大學生一起在村裡開課,為農民、創業者授業解惑,培養鄉村振興新農人。「一個人能力有限,建設美麗鄉村需要更多有鄉愁、有抱負的年輕人扎根農村。」蔡於旭說。近年來,澄邁縣先後吸引二千九百多名大學生返鄉創業,拉動創業資金近人民幣二億元,帶動就業近五千人。留住鄉愁,留住人才。人們相信,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海南省的美麗鄉村必將更美、更靚麗。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 危機下孕生 15種數字經濟 下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奉國寺解開皇家古剎謎團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 安溪種茶賣茶 靠智能、看數據【文創之旅】徐州的漢風楚韻【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