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8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第二講②

文/星雲大師 |2020.07.25
4100觀看次
字級
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能「慈眼視眾生」;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讓人一見就清淨無惱;阿難尊者「眼似淨蓮華」,令人一看就心生歡喜。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能「慈眼視眾生」;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讓人一見就清淨無惱;阿難尊者「眼似淨蓮華」,令人一看就心生歡喜。

眼睛既然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善用眼睛來修行呢?

1.修慈眼:

《普門品》中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所以必須修慈眼,用慈悲的眼睛來看世間。見人發財富貴了,就祝福他,為他感到歡喜;看到苦難的人,就站在他的角度想:「如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怎麼辦?」能夠修慈眼,就會心生憐憫,學習以慈眼看待人事萬物,讓眼光觸目所及,都是慈悲的精神,慈悲的展現。

2.修慧眼:

人之所以起惑造業,就是因為不明白事理,因而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所以應該修慧眼,以智慧明白事理、明白人理、明白物理。能將自己與人、自己與事、自己與物之間的關係看得透澈明白,也就庶幾無過了。

3.修法眼:

修法眼就是對真理的認識,即對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通達,對世間的緣生緣滅,緣起中道,宇宙萬有的原理都了然明白。了解諸法的原理,就能明白人生的流轉輪迴。

4.修佛眼:

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禮」時,總是要大家大聲說:「我是佛。」既然承認自己是佛,那麼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處人處事,都要想到自己是佛,要像佛一樣用慈眼、慧眼、法眼去面對所有的人事物,這就是修佛眼。承認「我是佛」,就會改過遷善、見賢思齊,就有包容的雅量,就能無我無私,隨緣放曠,乃至自覺行佛。雖然我們還是凡夫,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但因為心心念念都是「佛」,佛的慈悲、般若都能奉行,便會有自信像佛一樣解脫自在。

有一次道吾禪師問雲巖禪師:「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請問哪一隻眼才是他的正眼?」

雲巖反問他:「就像你晚上睡覺,枕頭掉到地下去時,你沒睜開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來了,繼續睡覺,請問你是用什麼眼去抓的呢?」

道吾馬上說:「我懂了!」

「你懂什麼?」

「遍身是眼。」

雲巖禪師搖頭說:「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問:「那應該怎麼說呢?」

雲巖禪師笑著說:「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是從分別意識上說的;「通身是眼」卻是從心性上無分別智慧上顯現的。當一個人大徹大悟時,語默動靜中,全是如來正法眼藏,其心無執無惑,安然自得。既然我們有一個通身是眼的真心,為什麼不好好的利用它來通天徹地的觀照一切呢?

這讓我想起數十多年前,在宜蘭打佛七的體驗。那段期間,我感覺自己彷彿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中,即使睡著了,有人從屋外經過、講話,都能了然於心。念佛投於亂心,亂心的水平靜了,感應到的外境也會不一樣。

近年來,我因為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視力逐漸減弱,不能看書報,做什麼事好呢?想到一些讀者經常要我簽名,有些朋友、團體也要我替他們寫字,我想:「那就寫字吧!」因為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眼」,憑著心裡的衡量,不管有多少個字,一沾墨就要一揮而就,否則下一筆就不知道從哪個地方開始了,所以我叫它「一筆字」。後來徒眾們把我的字帶到全世界巡迴展出,承蒙眾人不嫌棄,實在愧不敢當。如果要說「一筆字」有什麼價值,就只是我出家七十幾年來,憑藉一份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希望大家把這些詞句裡的佛法、把信仰的法喜帶回家,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禱了。

以上的例子,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人的身體雖有物質的障礙,心靈卻能穿牆入壁,無遠弗屆,擴散到法界無邊的妙用之中。以下兩首古德詩偈,正是體現這樣的境界:

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看前眼不見,

畫波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

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

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

眼睛如果一味向外追求色塵,必然會迷失在事物的表相中。如果我們能開發眼中之眼,看到重重無盡的法界,感悟世界與我一體,那麼三千大千世界,哪裡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呢?

(二)耳

中國人常將耳朵與眼睛相提並論,像耳濡目染、耳聰目明等。其實,許多時候耳朵比眼睛還有作用,比如,所有佛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於是「多聞薰習」便成為所有佛教徒的必修法門。

《楞嚴經》也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如,隔了一道牆,眼睛看不見隔壁的人,卻可以聽見他們講話、動作的聲音;眼睛看不見暗處的世界,耳朵卻可以聽見黑夜裡發出的聲響;春秋戰國的歷史,宇宙的山河大地,我們雖然無從參與,也沒親眼見過,可是只要聽人一說,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有的人往往耳朵聽不進好的音聲,卻只聽進是非、煩惱,也因此擾亂他原本的生活秩序。

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遠行,村裡的人看見了就說:「哎呀!好傻啊!為什麼有驢不騎,反倒自己走路呢?」

父子一聽,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兩人就騎上了驢子。

但又有人說話了:「哦!好殘忍啊!一頭小驢子,上面坐了兩個人!」

爸爸一聽,趕緊叫兒子下去走路。

哪知道另一個人接著說:「這個爸爸真殘忍,叫兒子走路,自己卻騎在驢背上。」

爸爸又趕快下來,讓兒子坐上驢背。

但路人又說:「哎呀!這兒子太不孝順了,竟然讓爸爸走路。」

最後,父子兩人無可奈何,只好扛著驢走路了。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在佛陀涅槃以後,負擔起弘教的責任。當他一百二十歲那一年,有一天走在路上,聽到一個沙彌口中誦著一首偈頌:「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尊者一聽,連忙糾正:「佛陀當時誦出的偈語不是這樣的,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沙彌把尊者的話轉述給他的師父知道,他的師父卻說:「阿難老朽,記憶力減退了,你不要聽他胡說。」

口耳相傳,稍不留神,一架飛機就變成九十一架了。所以,聽話要聽周全,更要善於揀擇是非,才不至於自擾擾他,貽誤別人。

禪宗有一則「隻手之聲」的公案,讓我們反思:雙手互擊才能發出聲音,如果只有一隻手時,會聽見什麼聲音呢?除了世間的音聲之外,誰能聽懂「隻手之聲」?我們整天以感官追逐聲色,當然也就不能聽見這種沒有聲音的聲音了。

所謂「寧靜致遠」,唯有在寧靜中,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我們才能增長智慧,找回自己,見人之所未見,聽人之所未聽,說人之所未說。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這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那麼,耳朵要如何修持呢?

1.要善聽:

善聽,就是一切從善如流,一切從好處設想。不善聽就會把好話聽成壞話,好事聽成壞事。所以,要善解人意,不聽是非而聽實語,不聽惡言而聽善言,不聽雜話而聽佛法,不聽閒言而聽真理。

一九九三年的新春,我返鄉探母,承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誠意接待,還從北京專程來到南京。暢談正歡時,他的夫人感到不解,說:「趙老平日耳朵重聽,為什麼今天卻聽得到星雲大師講的話?」

趙老說:「我的耳朵只用來聽要聽的話,凡是不該聽的話,我都聽不到。」

聽而不聽,不聽而聽,應該是聽聞的最高藝術了。

2.要諦聽:

諦聽,就是注意聽,用心聽。佛陀講經時,常告誡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就是要我們注意聽,用心聽,尤其「聞善言要著意」。不諦聽,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等於是種子沒有種到土裡面,只在土表,因此要養成諦聽的習慣。不會聽,就很容易一知半解,或是聽錯話。

五代有一個宰相叫和凝,他的性格很急躁。有一次他買一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元,後來他看到另一位宰相馮道也買了一雙同樣的靴子,他指著馮道的靴子問:「你這靴子多少錢買的?」

馮道舉起左腳回答:「九百元。」

和凝一聽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罵他的部下:「為什麼我的靴子要一千八百元?」

馮道這才不疾不徐的抬起右腳,說:「這隻,也是九百元。」

原來兩個人買的都是一樣的價錢,但和凝不會聽啊!

3.要兼聽:

兼聽,就是要多方面了解,不只聽一家之言,還要能普聽。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歷史上,商紂王偏聽奸佞,所以導致國破家亡;唐太宗能廣納建言,所以成就大唐盛世。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多方了解,不以一家之言來下斷言,也不以一時的好壞來論成敗,如此,才能照顧全局,穩操勝算。

4.要全聽:

全聽,就是要全面的聽聞、了解,才能知道事情的始末究竟。以學佛為例,現在很多佛教徒聽經聞法都只聽了半部,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只知道每部經首的「如是我聞」,卻不能做到最後的「信受奉行」,所以一知半解者有之,做的不如法者有之,甚為可惜。

不會聽、聽錯話或一知半解,是很容易判斷錯誤,造成誤會的。如果我們的耳朵都能善聽,則一切音聲皆成「陀羅尼」;能諦聽,則所有語句都是妙法言;能兼聽,則萬法皆在我心;能全聽,則事事都能順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