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漬酸中帶甜醬汁的黑、白涼拌木耳,是夏天解熱消暑的開胃菜。圖/楊祖宏
銀耳養生太極食材:新鮮白木耳90克、乾川耳10克和薑絲少許。圖/楊祖宏
文/蔡招娣 示範料理/林寶秀
畢業離家後,我就養成經常不吃早餐的壞習慣,直到大姐二十幾年前開了有機店,經她介紹才知道「白木耳」低熱量、高營養的價值,當下便決定將它作為早餐主食,此後的每一天我才有了像樣的第一餐。
由於長年忙碌的職業婦女生涯,乾燥白木耳需耗時燉煮,就這樣我的早餐背後,多了20年的繁複工序,直到我在前兩年看到市售鮮銀耳,才終於擺脫那「一次熬煮4小時,只為煉出一鍋膠質」的苦心守候。
2019年秋天,因為好友凱茗的引薦,我在台中石岡認識了在台灣養菇界被譽為菇王的「隆谷養菇場」第二代接班人之一的莊裕東。那個秋日下午,和廠區所有人一起食用齋飯後,我離開眾人圍繞的溫馨茶桌,獨自走到後廠房花圃,廠後潔淨的白色外牆讓我不禁為之駐足,正當欣賞著鮮少人蹤之處仍講究細節的心思時,卻巧遇正在巡廠的另一位負責人莊文豐。
1962年出生的莊文豐,國中時就有辛苦打工的刻骨閱歷,高中畢業後,當青春同行的友人引吭放歌時,他卻旋即和父兄一起投入「隆谷養菇場」辛勞的草創開墾。翻土拓山像寂寞沙洲,風露愁怨不時低迴他年少的心中,但這卻是造化遊戲對他最美的安排。
40年的場務扎根和人事更迭,他和四哥莊裕東成了主要的經營者,除了繼續穩定金針菇、柳松菇、杏鮑菇和鴻禧菇產量,為了不讓家族承擔風險,2014年他在台中苑裡獨自斥資數千萬建廠,並研發環控技術種植銀耳。
2017年莊文豐終於突破技術,讓銀耳的品質更穩定,口感更細緻,且一年四季都能採收,每天生產量高達2公噸,成為產量全台第一,更外銷到星馬港日等國的明日之星。
雖然石岡場瑣務繁忙,但他仍能靠著監視儀的畫面,一手掌控30公里外銀耳種植的品質;那天,我在他手機裡看見工人們穿著防護衣勞作,嚴謹的管控好像光電廠的無塵室,徹底顛覆我對銀耳種植晦暗潮腐的印象。
莊文豐表示,銀耳種類繁多,技術門檻高,種植不易,要讓「銀耳菌」及「香灰菌」結合才能「出菇」,靠香灰菌分解原料中的營養素提供給銀耳,與一般蕈菇只靠一種菌不同。他滿足的捧著一朵素白如花的銀耳到我面前;瞬間,鼻腔中暗湧著一股蘭花香氣,這正是他歷時2年多,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研發出來的品項。
由於銀耳栽種不易,因此單價高,一般消費者多半望而卻步。「我希望這麼好的食材能讓每個家庭都吃得起。」以種植面積大、穩定性高來壓低價銷售價格,這是莊文豐的心願,我也衷心期待那天的到來,畢竟,我也是銀耳的愛好者。
從20年前4小時熬煉,褪換成今日20分鐘的軟糯口感,其中還多了一份銀耳的剔透。從商之道,何嘗不是如此?如果盤算中能時時念想著他人利益,除了銀行裡漂亮的數字,精神會多了富礦,心光也必將晶瑩。
食 材
新鮮白木耳90克、乾川耳10克、薑絲少許
醬料:檸檬汁1大匙、糖1大匙、素蠔油1大匙、香菜和辣椒適量,一起調拌均勻
作 法
1 乾川耳洗淨後用水泡發備用。
2 白木耳放入沸水中,等水再次煮滾後隨即撈起,接著放入泡發後的川耳和少許薑絲,等水大滾後馬上起鍋放涼。
3 將作法❷和醬汁充分攪拌均勻後盛盤即可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