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去外婆娘家附近的石碇山林步道郊遊玩耍。到了夏天,如果連續好幾天沒下雨,步道上就會堆滿落葉,走起來喀吱喀吱的;但如果下過雨,連續幾天步道又會充滿溼氣,踩起來軟綿綿的。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去外婆娘家附近的石碇山林步道郊遊玩耍。到了夏天,如果連續好幾天沒下雨,步道上就會堆滿落葉,走起來喀吱喀吱的;但如果下過雨,連續幾天步道又會充滿溼氣,踩起來軟綿綿的。
我的兒時記憶裡,一直對林間步道充滿好奇,而且特別喜愛午後高分貝的蟬鳴,和陣陣飄來的草葉清香。
隨著生活忙碌程度加劇,走入山林步道的機會愈來愈少,近幾年前往的健行步道,有的是區公所花錢建的水泥台階,有的是山友熱心搬來輪胎、防水布鋪成路面,有時還會看到讓山友們中途休息的廢棄桌椅家具。這些畫面,逐漸形成了我對台灣休閒步道的印象。
大約五年前,認識了「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才知道,原來全台各地都有義工每年徒手帶著工具進入山區,沿途視自然生物的環境需求搭建「手工步道」,就像是兒時玩耍的天然山區步道一樣。端午節前,我也抓住一次機會,前往平溪淡蘭古道其中一段──崩山坑步道,跟隨資深義工實作一次純手工的排水步道。
說是「純手工」可一點也不為過,我們親自扛著鋤、槌、木鋸等工具入山,到了施作點分工合作就地取材,有人撿石頭、樹枝,有人鋸木條,有人丈量步道寬度並鋤鬆泥塊,好讓木條嵌進土裡,用一根根實木搭建起符合人體工學的步行舒適度、也符合大自然水利條件的排水措施,像極了我兒時記憶中的石碇後山步道。
資深義工說,我們花一下午鋪好的步道,馬上就可以使用,即使第二天就下雨也不怕,且保固十年,期間只要補強維護就好。而跟動用大型機具入山砍伐、破壞林相的步道相比,手作步道更能開啟健行山友的全能感官,達到親近山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