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部落客 新世代夢幻工作

潘楠慕 |2020.07.05
1270觀看次
字級
只要簡單的設備,就能成為影音部落客。圖/美聯社
年輕世代把影音部落客視為理想職業。圖/美聯社
臉書多次傳出個資外洩、假新聞和仇恨言論審核不夠嚴謹的爭議。圖/美聯社
Google曾蒐集用戶個資,引發監管疑慮。圖/法新社
微軟曾因壟斷軟體市場遭罰款。圖/法新社
資訊科技革命造就蘋果的霸權,不利市場公平競爭。圖/法新社
評論人士擔心亞馬遜的規模過於龐大,壟斷市場。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最新研究顯示,社群媒體和相關科技的發展已改變年輕世代的職業志向;過去被視為「夢幻工作」的醫生、律師等職業不再熱門,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志願是成為「影音部落客」(vlogger)。

英國電信公司樂購移動(Tesco Mobile)的調查顯示,該國十六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中,有四成把影音部落客列為理想職業清單的第一名。

報告指出,最新訪調結果反映時代趨勢的轉變;二十五年前,多數英國年輕人希望成為醫生或律師,因為這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更早之前的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五年「太空競賽」(Space Race)時代,許多人的夢想是有朝一日成為太空人。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興起,年輕族群發現,想要進入演藝界不一定要透過傳統途徑,只要使用簡單的設備,就能出現在全球觀眾的視野中,影音部落客因而成為熱門職業。

樂購移動發言人表示:「過去的影視明星是由好萊塢製片公司培養和訓練,但現在只要有一部網路攝影機,任何人都有機會一夕之間成為網紅。從時尚到喜劇等領域,許多原本沒沒無聞的素人都能靠著影音部落格吸引大批追隨者,持續與崇拜自己的粉絲分享個人愛好。影音部落客已成為當前的吸睛焦點,他們之中有許多原本只是普通人,與粉絲們交流日常生活的一切,最後卻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英國科技產品零售商柯瑞斯(Currys)表示,和老一輩的人相比,年輕世代在就業方面擁有更多選擇和機會,這都是拜網際網路和科技發展所賜。

然而,網路上的名氣,未必代表影音部落客就能日進斗金;報告指出,許多人只看見部落客光鮮亮麗的一面,事實上,每一百個部落客中,大約只有一個人成功,其他人幾乎都以失敗收場;有人夢想成真,也有人夢想難以實現。

因此,一些人已改變心態;他們在網路上分享個人興趣或職業,但不期盼藉此名利雙收。例如,在以色列經營跑步數據紀錄平台「終點俱樂部」(Finishers Club)的樂蕭(David Leshaw)表示,他在網路上分享工作內容,是為了表達自己對運動的熱情,並獲得追隨者回饋。

自由撰稿人史提爾曼(Jessica Stillman)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影音部落客是最不利於精神健康的職業之一;網際網路沒有休息時間,有意經營部落格者,必須不斷製作大量內容;心理學家指出,影音部落客幾乎得全天候關注工作,且未必獲得相對的回報;此外,部落客往往得承受陌生人的品頭論足甚至批評,精神壓力非常大。

在YouTube擁有逾百萬名訂閱者的部落客米爾斯(Elle Mills)接受史提爾曼訪問時坦言:「我曾數度感到身心俱疲,陷入焦慮和沮喪情緒。」

史提爾曼指出,影音部落格的興起,帶來的隱憂是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被扭曲,而且有傾盡全力經營部落格卻一無所獲的風險;她認為,父母不可輕忽這股趨勢,應該適時為下一代提供建議,分析影音部落格的利弊得失,並鼓勵他們培養多樣化的志趣,追求各種不同的夢想。

導正社群媒體

數位社會主義是解方

過去幾年來,知識分子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熱愛已逐漸轉為擔憂,Google,亞馬遜、臉書、蘋果和微軟這五家巨擘甚至被稱為「五大惡棍」(frightful five);這些公司的總財富已超過五兆美元,幾乎壟斷數位科技市場,許多批評人士正高聲疾呼,希望改變現況。

耶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克維特(Michael Kwet)指出,科技巨頭的霸權源自資訊科技革命掀起的「數位資本主義」;如同傳統的資本主義帶來貧富差距,數位資本主義已造成數位落差,不同性別、種族、經濟狀況、階級背景的人,使用電腦、網路的機會與能力出現差距。

克維特表示,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引發的爭議中,影響廣泛且深遠的社群媒體是當前的改革焦點;以臉書為例,該公司除了數度傳出保護隱私權不力和散播假新聞爭議,近來更因仇恨言論的審核過於寬鬆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引發廣告商出走潮。

一些專家建議,透過反壟斷法規將這些龐大的科技公司分拆,以市場力量增加相關領域的競爭性,將有助改善這些問題。但克維特認為,這種做法並未解決核心問題:科技巨擘對網路的掌控,以及他們利用用戶的數據牟利。

例如,臉書、Instagram和WhatsApp即使被分拆為三家獨立公司,仍無法保證他們會強化對隱私權的保障;此外,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利用使用者的資料和廣告投放獲利。

克維特主張,數位社會主義是解決這種狀況的有效方案,把數位媒體變成共有資產,控制權交到民眾手中,由公眾進行管理和利益分配。具體做法是透過法律,強制社群媒體開放用戶數據,將基礎設施交由公眾控制,軟體則由公營機構和非營利組織開發,由政府提供補貼。私人企業仍可參與社群媒體的部分營運並獲利,但需接受法律監管,且不能投放廣告或監視用戶。

克維特認為,社群媒體失控的疑慮日益升高,唯有以數位社會主義取代數位資本主義,透過新的法規和技術,卸除社群媒體過於龐大的權力,才能為公眾爭取平等和權益。

社群網站朋友人數

崇尚物質程度指標

德國魯爾大學研究人員奧茲梅克(Phillip Ozimek)指出,社群網站聯絡人較多的使用者,可能較重視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

研究團隊訪調臉書用戶,評估他們對臉書平台的使用習慣,以及他們與友人攀比和崇尚物質的程度,問卷核心問題包括「是否羨慕擁有豪宅、名車和奢侈品的人」、「經常與他人比較社交活動」、「社群網站朋友愈多能讓生活更充實、事業更成功」,並統計受訪者的社群網站朋友人數。

訪調結果顯示,物質享樂主義者使用臉書的時間較長,臉書朋友也較多;他們和友人的連結主要建立在共同的物質喜好上,也常在臉書上比較生活狀態。

研究指出,物質主義者通常喜歡公開展示自己的物品;在社群網站上,與特定品牌的管理者互動成為他們自我滿足的手段之一;這些管理者,是物質主義者在社群網站的重要互動對象。

奧茲梅克提出「網路社交自我調節理論」(Social Online Self-Regulation Theory)來解釋這種現象,他說:「崇尚物質的人使用臉書的頻率較高,因為他們傾向於將臉書上的朋友物化,朋友數量變多對他們而言等於資產增加。另外,臉書是相互攀比的理想平台,且提供大量免費資訊,符合物質主義者的需求。」

奧茲梅克指出:「社群媒體平台與生活中的其他活動並沒有區別,只是某些活動可能會帶來較負面的觀感和後果。」

他強調,在網路尋求認可的人,通常自認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所欠缺,想要填補這些空白,藉此尋找外界認同或內在價值。這項調查的宗旨並非批判物質主義者,在社群網站擁有大量朋友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他們獲得認同、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