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部落客 新世代夢幻工作 潘楠慕 |2020.07.05 語音朗讀 13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只要簡單的設備,就能成為影音部落客。圖/美聯社年輕世代把影音部落客視為理想職業。圖/美聯社 臉書多次傳出個資外洩、假新聞和仇恨言論審核不夠嚴謹的爭議。圖/美聯社Google曾蒐集用戶個資,引發監管疑慮。圖/法新社微軟曾因壟斷軟體市場遭罰款。圖/法新社資訊科技革命造就蘋果的霸權,不利市場公平競爭。圖/法新社評論人士擔心亞馬遜的規模過於龐大,壟斷市場。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最新研究顯示,社群媒體和相關科技的發展已改變年輕世代的職業志向;過去被視為「夢幻工作」的醫生、律師等職業不再熱門,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志願是成為「影音部落客」(vlogger)。英國電信公司樂購移動(Tesco Mobile)的調查顯示,該國十六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中,有四成把影音部落客列為理想職業清單的第一名。報告指出,最新訪調結果反映時代趨勢的轉變;二十五年前,多數英國年輕人希望成為醫生或律師,因為這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更早之前的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五年「太空競賽」(Space Race)時代,許多人的夢想是有朝一日成為太空人。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興起,年輕族群發現,想要進入演藝界不一定要透過傳統途徑,只要使用簡單的設備,就能出現在全球觀眾的視野中,影音部落客因而成為熱門職業。樂購移動發言人表示:「過去的影視明星是由好萊塢製片公司培養和訓練,但現在只要有一部網路攝影機,任何人都有機會一夕之間成為網紅。從時尚到喜劇等領域,許多原本沒沒無聞的素人都能靠著影音部落格吸引大批追隨者,持續與崇拜自己的粉絲分享個人愛好。影音部落客已成為當前的吸睛焦點,他們之中有許多原本只是普通人,與粉絲們交流日常生活的一切,最後卻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英國科技產品零售商柯瑞斯(Currys)表示,和老一輩的人相比,年輕世代在就業方面擁有更多選擇和機會,這都是拜網際網路和科技發展所賜。然而,網路上的名氣,未必代表影音部落客就能日進斗金;報告指出,許多人只看見部落客光鮮亮麗的一面,事實上,每一百個部落客中,大約只有一個人成功,其他人幾乎都以失敗收場;有人夢想成真,也有人夢想難以實現。因此,一些人已改變心態;他們在網路上分享個人興趣或職業,但不期盼藉此名利雙收。例如,在以色列經營跑步數據紀錄平台「終點俱樂部」(Finishers Club)的樂蕭(David Leshaw)表示,他在網路上分享工作內容,是為了表達自己對運動的熱情,並獲得追隨者回饋。自由撰稿人史提爾曼(Jessica Stillman)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影音部落客是最不利於精神健康的職業之一;網際網路沒有休息時間,有意經營部落格者,必須不斷製作大量內容;心理學家指出,影音部落客幾乎得全天候關注工作,且未必獲得相對的回報;此外,部落客往往得承受陌生人的品頭論足甚至批評,精神壓力非常大。在YouTube擁有逾百萬名訂閱者的部落客米爾斯(Elle Mills)接受史提爾曼訪問時坦言:「我曾數度感到身心俱疲,陷入焦慮和沮喪情緒。」史提爾曼指出,影音部落格的興起,帶來的隱憂是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被扭曲,而且有傾盡全力經營部落格卻一無所獲的風險;她認為,父母不可輕忽這股趨勢,應該適時為下一代提供建議,分析影音部落格的利弊得失,並鼓勵他們培養多樣化的志趣,追求各種不同的夢想。導正社群媒體數位社會主義是解方過去幾年來,知識分子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熱愛已逐漸轉為擔憂,Google,亞馬遜、臉書、蘋果和微軟這五家巨擘甚至被稱為「五大惡棍」(frightful five);這些公司的總財富已超過五兆美元,幾乎壟斷數位科技市場,許多批評人士正高聲疾呼,希望改變現況。耶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克維特(Michael Kwet)指出,科技巨頭的霸權源自資訊科技革命掀起的「數位資本主義」;如同傳統的資本主義帶來貧富差距,數位資本主義已造成數位落差,不同性別、種族、經濟狀況、階級背景的人,使用電腦、網路的機會與能力出現差距。克維特表示,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引發的爭議中,影響廣泛且深遠的社群媒體是當前的改革焦點;以臉書為例,該公司除了數度傳出保護隱私權不力和散播假新聞爭議,近來更因仇恨言論的審核過於寬鬆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引發廣告商出走潮。一些專家建議,透過反壟斷法規將這些龐大的科技公司分拆,以市場力量增加相關領域的競爭性,將有助改善這些問題。但克維特認為,這種做法並未解決核心問題:科技巨擘對網路的掌控,以及他們利用用戶的數據牟利。例如,臉書、Instagram和WhatsApp即使被分拆為三家獨立公司,仍無法保證他們會強化對隱私權的保障;此外,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利用使用者的資料和廣告投放獲利。克維特主張,數位社會主義是解決這種狀況的有效方案,把數位媒體變成共有資產,控制權交到民眾手中,由公眾進行管理和利益分配。具體做法是透過法律,強制社群媒體開放用戶數據,將基礎設施交由公眾控制,軟體則由公營機構和非營利組織開發,由政府提供補貼。私人企業仍可參與社群媒體的部分營運並獲利,但需接受法律監管,且不能投放廣告或監視用戶。克維特認為,社群媒體失控的疑慮日益升高,唯有以數位社會主義取代數位資本主義,透過新的法規和技術,卸除社群媒體過於龐大的權力,才能為公眾爭取平等和權益。社群網站朋友人數崇尚物質程度指標德國魯爾大學研究人員奧茲梅克(Phillip Ozimek)指出,社群網站聯絡人較多的使用者,可能較重視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研究團隊訪調臉書用戶,評估他們對臉書平台的使用習慣,以及他們與友人攀比和崇尚物質的程度,問卷核心問題包括「是否羨慕擁有豪宅、名車和奢侈品的人」、「經常與他人比較社交活動」、「社群網站朋友愈多能讓生活更充實、事業更成功」,並統計受訪者的社群網站朋友人數。訪調結果顯示,物質享樂主義者使用臉書的時間較長,臉書朋友也較多;他們和友人的連結主要建立在共同的物質喜好上,也常在臉書上比較生活狀態。研究指出,物質主義者通常喜歡公開展示自己的物品;在社群網站上,與特定品牌的管理者互動成為他們自我滿足的手段之一;這些管理者,是物質主義者在社群網站的重要互動對象。奧茲梅克提出「網路社交自我調節理論」(Social Online Self-Regulation Theory)來解釋這種現象,他說:「崇尚物質的人使用臉書的頻率較高,因為他們傾向於將臉書上的朋友物化,朋友數量變多對他們而言等於資產增加。另外,臉書是相互攀比的理想平台,且提供大量免費資訊,符合物質主義者的需求。」奧茲梅克指出:「社群媒體平台與生活中的其他活動並沒有區別,只是某些活動可能會帶來較負面的觀感和後果。」他強調,在網路尋求認可的人,通常自認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所欠缺,想要填補這些空白,藉此尋找外界認同或內在價值。這項調查的宗旨並非批判物質主義者,在社群網站擁有大量朋友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他們獲得認同、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之一。 前一篇文章 川普或拜登? 北京押寶費思量 下一篇文章 生態工程師 自然界好手天成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8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伊朗女性新審美觀 鼻形雕塑成風新藥開發步調慢 找現有藥物抗失智蘇格蘭折磨室 激發樹木生命力辛巴威養蛆賺錢 兼顧環保減碳減少噴灑農藥 善用天敵防治害蟲 作者其他文章東南亞藝術家 音樂舞蹈挑戰極權體制小威投資新創 培育非裔科技人才日本女網Top50俱樂部 打造下一個大坂直美師法自然 學習野生蜂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