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員林鐵路穀倉

文/張廷鋐 |2020.07.02
3776觀看次
字級
鐵路穀倉的另一側是在地的文創聚落。 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自十七世紀起,台灣因為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台灣為根據地的貿易活動,開啟了台灣進入世界舞台的契機。機會輾轉落入鄭成功父子與清廷之手,手握萬千礦產、土地、自然資源的地方官吏,吏役百姓而使得地方商賈因而有利可圖,圖得萬貫家財,財可敵國的各大家族隨著日本政權接收台灣後仍繼續占有一定優勢,勢力龐大的各大家族仍寡占米、糖、樟腦等產業。

產業經濟發展欲興盛,乃附加於交通的易達性;易達性若高,則使得各地更容易互通有無,無形中更容易因此而有更綿密的專業分工。分工極致的產業活動,使得日治時期的台灣北部丘陵常見製作樟腦的腦寮、中南部則以稻米及製糖產業為大宗。

大宗種植的農產業自國民政府遷台後以稻米為主,主要源自於種種歷史緣故而於出口稻米之餘,更須積累戰備存糧,糧倉、穀倉因此矗立於各地。地處濁水溪沖積扇的彰化縣員林市,現今仍保有鐵路穀倉一座,並於二○○三年經彰化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的登錄,往往基於建築本身所富含的歷史典故。民國六○年代期間,因台灣的國際貿易蓬勃發展,展開鐵路穀倉的建設計畫,以利穀物裝填一貫化作業,業務隨著高速公路的通車,鐵路運輸量萎縮,致使民間食品業者多各自進口原料,並以公路貨運方式運輸穀物並存放於己身的穀倉;矗立於員林火車站北側的鐵路穀倉因而荒蕪。

荒蕪的尚有台灣的農產業,產業人口逐漸萎縮乃歸因於加入WTO後引進國外較為廉價的農產品,農產品的生產不再寄望於台灣農村;農村不再從事更多的農業生產,產出的稻穀自然減少,減少的稻穀致使鐵路穀倉更無用武之地而化身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往往得兼顧其原生所賦予的意涵,意涵的再現不易,導致許多在地的藝文團體進入鐵路穀倉,穀倉周圍儼然化身為重要的藝術集散地。

地處員林市中心的鐵路穀倉霎時人聲鼎沸,沸騰的人潮卻只有曇花一現,現今的鐵路穀倉卻因為未能聚集人潮而逐漸鉛華洗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