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大甲文昌祠

文/張廷鋐 |2025.01.08
375觀看次
字級
正殿上方安奉〈人物權衡〉與〈文明氣象〉古匾。圖/張廷鋐
文昌祠翹脊燕尾的檐廊式山門,相當引人注目。圖/張廷鋐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是一地文風盛行的象徵。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大甲溪與大安溪在台中市西部形成大片沖積扇,房裡溪、瓦瑤溪、溫寮溪一同在此交織成沃土,頂店圳、虎眼圳、日南圳、九張犁圳成為此地最重要的水系,讓沃土得以成為農民眼中的良田。良田的東側為鐵砧山、后里台地,因為形成年代超過三萬年,雨水加總風化作用形成典型的紅土層,日落時分的台地景觀,宛若《西遊記》中的火炎山地景。

台中市大甲區,就位於前述地區。大甲的開發最早可以回溯至新石器時代,位在水尾溪北側斷崖的水源地遺址是「牛罵頭文化」的延伸。此地區屬於平埔族道卡斯族的主要活動場域,隸屬蓬山八社的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與雙寮社,在歷史舞台留下重要的扉頁。

清朝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漢名為林武力的道卡斯族人,因不堪當朝官吏指派過多勞役發起武裝抗清行動。期間負責征討亂事的福建分巡台灣道倪象愷,誤殺大肚社歸化的五名良番,更謊稱此五人為大甲西社作亂之生番,遂引起沙轆社、牛罵頭社、樸子籬社、吞霄社、阿里史社等大肚王國成員,群起攻入彰化縣城;稍晚,蓬山社、貓羅社、岸裡社、水裡社、阿束社皆起兵響應。至此,清領時期彰化縣境內平埔族皆參與了此次戰事,戰事將近一年才終於平定。

早自康熙年間,即有漢民族墾殖大甲,林姓、張姓的閩南族群與邱姓的客家族群,入墾九張犁、日南、大安一帶。直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大甲已成街肆。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爆發林爽文事變,藍元枚派遣將士會同徐鼎士率領數千兵馬,駐紮於大甲,並營鑄砲台兩百餘座,成為中台灣力抗林爽文的大本營。道光年間,大甲人口漸增,鄉民仕紳發起建造大甲城。自此,設有千總、把總衙門的大甲社,成為竹塹與彰化間最重要的武力駐紮守備區。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大甲何清霖高中丁卯科舉人,為了提振文風,乃向官府申設義塾獲准,唯因龐大經費尚無著落而作罷。直至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新竹知縣方祖蔭與恩貢生陳肇芳倡建文昌祠,再經地方仕紳獻地捐建,並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六月竣工。三開間的文昌祠,第一進為檐廊形式的山門,翹脊燕尾相當引人注目;第二進為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韓文公、倉頡與孔子,神龕上安奉〈人物權衡〉、〈文明氣象〉木匾,雖已看不見落款,仍可見匾額之古樸。

日據時期,文昌祠的廂房曾搖身一變為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更曾是日軍駐紮的區域。一九○九年,大甲分教場以公學校之姿移居他處,日本當局本預計於原址創設小學校,因大甲在地民眾反彈並群起抗爭而作罷;一九二四年,成為漢塾與台灣文化協會的園地。

光復後,文昌祠成為各式軍警駐紮的領地,裝甲兵團、保警、退除役官兵都曾在此留駐,祠內的雕梁畫棟逐漸毀壞,違章建築遍布。大甲鎮公所在一九八○年代介入協調,與暫居此地的軍警斡旋,非神住民乃逐步遷居他地。一九八五年,大甲文昌祠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二○○四年竣工後開放給民眾參觀。

走一趟大甲,可以去鎮瀾宮體驗大甲媽祖的慈悲情懷,縱使在非進香期間,仍可到文物館領略在地文化之美;走一趟大甲,還可以前往林氏貞孝坊體會貞節媽的偉大清操,同時觀賞三級古蹟之美;走一趟大甲,更可以在非考試季節前往大甲文昌祠,靜靜地坐在廟埕的古樹下,觀賞著梁柱上〈八仙祝壽〉、〈三顧茅廬〉等斑駁彩繪,在金風吹拂之下,遙想著呂喦的黃粱夢與諸葛亮的隆中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