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日月
4月開始當起農業培訓的學生,課程初期,以為大家都是農業素人,直到實作課到田間學習除草、做畦,才發現好幾位同學身手敏捷,做畦、施肥、播種都毫不含糊。
同班的學員有不少經驗老道的前輩,有年輕時曾在梨山嫁接水梨,如今因健康因素回到林榮部落的大姐,有退休後到壽豐買農地享受田園樂的夫妻檔,有年輕時在北部經商如今回鄉的老闆,也有目前住在水質頗佳的吉安鄉干城社區,種植原住民山珍「過貓」及各式蔬菜的大姐。
不少同學都有下田經驗,來上課是為了吸收新知,學習永續農業。班級中,有人依然在慣行與有機之間搖擺,有人早已走在有機農法的路上,目前是假日農婦的我,則對自然農法情有獨鍾。
上課一段時日後,一位大姐帶了自家種植的地瓜到教室販售,銷路頗佳。後來幾位家中種菜或種水果的學員,也跟著帶來自家的農產品。現在每天一早,教室門口就有當天現摘的李子、木瓜、玉米、龍鬚菜、過貓、青龍椒等當季農產,住在銅門的同學還曾帶來自家後山採的桂竹筍。
看著教室外的小菜攤,想起多年前減少食物碳足跡的口號曾風行一時,後來的「吃當地、吃當季」,也是呼應這樣理念。其實,同學們不是為了響應減少食物碳足跡,也不是刻意推行促進地區發展的「熟人經濟」,只是勤勞、踏實的務農習性,即使一個銅板的收入也很珍視,自然而然地在教室外「長出」了小規模的經濟活動。
如今,每天上課前,就連隔壁班的學員也一起在教室外,一邊採購現採蔬果,一邊交流耕種方法與烹調方法。這種縮短產地到餐桌距離的小市集,既落實了減碳消費,也達到情感交流的功能,可謂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