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專注的聽蔡淑媖說故事。
圖/記者邱榆蕙
小朋友專注的聽蔡淑媖說故事。
圖/記者邱榆蕙
【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蔡淑媖長年推廣讀書會,不遺餘力,二十五年前為女兒成立第一個讀書會,之後在雙北、台南地區四處成立讀書會、當故事媽媽,近年她因為失智的母親,意識到社會老齡化的問題,今天四月「老大人講古團」成立滿一年,讓失智長者聽故事時,獲得當下的快樂。
「老大人講古團」為社區長者、失智長者說故事,希望透過講古,幫助長者獲得當下聽故事的快樂,甚至回憶從前往事,目前在林口、蘆洲、五股等公共托老中心,一個月為長者講一次故事。
活在當下
不要求回饋
為想更多人了解台灣在地文化、提升閱讀風氣,蔡淑媖三十四歲時以女兒為起點,走上故事媽媽的義工之路,甚至曾經到嘉義為一名小女孩到宅說故事,數次搭高鐵南下,講半個小時故事再北上,一直到小女孩被安置,她沒有再見過那名女孩的身影,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她說,「就是很單純的想法,因為要把小孩帶好」。
生活與講故事變得密不可分之後,蔡淑媖逐漸有社區營造、文化扎根、公民素養等觀念,包括從培養故事媽媽這件事,看見女性自主的議題,因為傳統文化中,結婚女性很難擺脫框架,她的母親也是如此,只是她沒想過有一天「講故事」,會因為失智的母親而有了新的起點。
「從每周帶著女兒參加讀書會,如今,每周陪伴的對象換成母親,依然是母女組合,依然在說故事,我的心情卻截然不同。」蔡淑媖說,為女兒講故事的時候,明顯感受到女兒的語言、理解力以及想像力的成長變化,而母親因為老化與失智,不論講故事當下的互動有多麼的熱絡,不消五分鐘便有如過往雲煙,不論一次、十次,每一次都得重新開始。
好幾次蔡淑媖為母親說完故事,她前腳剛走,家人問母親:「聽過故事了嗎?」母親總是搖頭否定發生過的事。
蔡淑媖笑說,忘了也沒有關係,過程中她感受到母親當下的快樂,學習到「活在當下,之前與之後都不重要,而是每一個當下都是快樂的。」她以母親為主,不要求母親回饋,自己努力表現,但不要有被讚賞的期待,繪本只是單純的橋梁,串起說故事與聽故事人之間的連結。
徵求義工
共學閩南語
「誰說失智的人不能聽故事?」母親讓蔡淑媖動念想為長者講故事,成立「老大人講古團」,在臉書公開徵求為長者講故事的義工,但是她也很注意,不讓這件事演化為商業產物。蔡淑媖表示,她心目中的故事媽媽,無須打扮花俏,只要擁有一顆為他人說故事、願意花時間的真心。
因為有過幾次帶領義工挫敗的經驗,這次她徵求故事義工,篩選條件提高,希望維護剛起步的「老大人講古團」,並與義工共同學習閩南語,因而又成立「台語文練習簿」臉書社團,希望用老人家熟悉的語言來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