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史已經超過半世紀的台灣公益團體催生者柴松林教授,從學生時代就愛走路,常常邊走邊看書,邊走邊思考難解的數理問題酘酘。
學生時代的柴松林,無時無刻書不離手,特別喜歡在學校操場,邊繞圈走路,邊思考數理難題,常常幾圈走下來,難題也跟著解開來。有趣的是,品學兼優的柴松林,從小就對於球類、田徑、游泳等運動不感興趣,也從不參與,但卻獨鍾走路運動,而且將走路融入日常生活中。
身為統計學者、經濟及社會學家,柴松林認為,走路既可達到運動效果,又可在行進間思考各種疑難雜症,是一舉數得的運動,很符合他的需要。「巴黎街道我很熟悉,都是沿著地圖走出來的酘酘」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間,柴松林把走路運動發揮到淋漓盡致。
當時,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柴松林最佳的休閒,就是逛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參觀博物館,欣賞綠草如茵的美麗公園。但是柴教授強調,這可不是漫無目的的走在巴黎街頭,而是有計畫性的「健走」巴黎,走遍一個區域有時要花費一到三個月,走完一個區再計畫下一個區,一步一腳印的用雙腳去認識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浪漫花都,前後一共拜訪了歐洲四百家博物院。
「我的飲食很簡單,平常只要時間足夠能走就走,走路能到達的地方絕不搭車;若需要搭車時一定選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以節省能源,最不消耗社會成本為原則酘酘」力行環保生活的柴教授,日常生活非常的簡樸,飲食相當節制,不暴飲暴食,早餐吃的很簡單通常是土司、豆漿、水果;中晚餐除了主食外一定有二份蔬菜、糙米飯或胚芽飯及水果。
除了走路,柴教授沒有其他運動習慣,「走路能健身,使精神愉快,又可因為對社會消耗比較少而感到內心平安酘酘」,在柴教授的眼中,走路最不受時間、場地、氣候的限制,還可藉此瀏覽沿途風景,認識很多新朋友,觀察商家起落,瞭解社會動態,進而預測產業興衰。
(本文作者為希望基金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