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鄒族獵人,認識屈原嗎?

文╱王文靜 |2020.06.10
3152觀看次
字級
紅、藍與白色,是鄒族部落的象徵顏色。圖╱王文靜
鄒族男人,腰間一把刀與手臂的山豬獠牙是勇猛的符號。圖╱王文靜
鄒族粽子──獵人包,是用山豬 耳草包裹。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古老的葡萄牙人,過端午節嗎?」為何葡萄牙人有五月節,也在門上插草避邪?

「古老的鄒族人,認識屈原嗎?」沒道理認識啊,鄒族住在台灣高山上,但為何鄒族也有粽子?

二千二百年前的農曆五月五日,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楚國百姓丟飯團於江裡,讓魚蝦蟹吃飽而不咬屈原的身體。從此,每年包粽子來紀念愛國詩人。五月初五,炎炎夏日,蟲類活躍起來,各種疾病極易孳生,中國北方地區把這天視為惡月、惡日,據傳艾草是神仙的寶劍,此後人們在門口掛昌蒲、艾草,驅邪避惡。

有意思的是,我竟然在歐洲,碰到如出一轍的驅邪避惡的五月習俗。

有一年初夏,在葡萄牙旅行,車子隨行於斗羅河,兩岸層層山巒。包圍河流的山頭不是青綠,而是豔黃染了山巒,叢生黃花肆無忌憚霸占山頭。「這是什麼花?」當地人回說:「Broom。」

「掃把花?」我不禁失笑,這麼有意思的花名。細看,她的枝幹多杈、末端尖細,挺適合當掃把,因此歐洲鄉間,用她來當掃把。有些豬肉販子甚至拿來清理砧板,因此得名。更絕妙,「掃把花」不只除汙,也辟邪。

舊時北方葡萄牙人,家家戶戶,在五月一日「五朔節」(May Day,克爾特人曆法的夏季第一天,迎接太陽又普照大地)到來前夕,會從野地剪一些掃帚花插上門眉、窗櫺,避免「邪惡的眼睛」滑過縫隙入侵,保護房屋免受惡災。

黃色小碎花──掃把花,在台灣的花市、阿里山也常見。原產於歐洲的她,正式名字叫「金雀花」,一種強悍的植物。首先,根可深入地下二十公尺,不易根除;再者,侵略性很強,拓展勢力既快又猛,經常讓原生植物無容身處。這是「歐洲版的艾草」。

我終於懂了。時光倒退,設身處地想古人的心境,不論在歐洲或在亞洲,人們對於天地間太多的天災疾病,因何而降,全然沒有科學知識來理解,只能消極地臣服或以某種儀式來避災,也安心。艾草、金雀花就是那必要的夏日儀式。同樣的五月節,同樣地對邪怪的擔憂,稍有不同的是,中國習俗是艾草與昌蒲,歐洲人則用強悍的金雀花來辟邪。

解除了一個疑問。高山上的鄒族粽子又是怎麼回事,難不成也有一個「屈原」,需要紀念?

這是我到阿里山旅行的發現,有一天,在鄒族部落餐桌赫然看到粽子。長條形粽子,口感與漢人米粽類似,只是餡料摻了魚肉。不油膩,挺好吃。當我脫口說出粽子時,馬上被當地人糾正:「這不是粽子,是『獵人包』」。也是,菜單上確實是沒看到粽子,只看到「獵人包」,當時還納悶這是什麼東西。

世界上,很多民族有用闊葉包米飯的傳統,但意涵不同,鄒族的飲食文化,獵人包是獵人打獵的「便當」。鄒族是驍勇的獵人,在高山上獵鹿獵山豬,以前一趟出門要一至三個月,隨身便帶了以山豬耳草包裹的米飯糰。山豬耳草是葉片像山豬耳朵的中海拔植物。取材上,漢人採用竹葉包飯糰,但住在高山的鄒族人則就地取材山豬耳草;文化上,漢人是因為端午節而有的應景食品,在鄒族則因為打獵方便攜帶而有的日常食物。

不過,隨著漢人文化成為台灣的強勢,獵人文化逐漸模糊,葉子包飯的主流名稱就成為粽子,很少人知道原來它真正的名稱是「獵人包」。這樣的名稱繼續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當然有其意義,代表這塊土地的包容,更代表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尊重。

端午節近了。以前吃粽子、插艾草時,從沒細想過原來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也在做類似的事情。粽子與金雀花,台灣阿里山與葡萄牙山巒,讓我看見世界的共同語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