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 用一顆馬鈴薯創造財富 文/記者伍曉陽、岳冉冉、陳聰 |2020.05.31 語音朗讀 13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二○一八年兩會,朱有勇手裡抓一顆碩大的馬鈴薯,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馬鈴薯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馬鈴薯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五斤。靠種冬季馬鈴薯,邊陲村寨裡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圖/新華社 2007年,朱有勇(中)在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試驗田和農戶交流試驗情況。圖/新華社 2018年,朱有勇為專家、企業介紹馬鈴薯收穫銷售的流程和標準。圖/新華社 文/記者伍曉陽、岳冉冉、陳聰過去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最近6年,帶領團隊扎根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二○一八年兩會,朱有勇手裡抓一顆碩大的馬鈴薯,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馬鈴薯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馬鈴薯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五斤。靠種冬季馬鈴薯,邊陲村寨裡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這顆「神奇馬鈴薯」,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過去三十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三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最近六年,帶領團隊扎根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二百餘篇,獲發明專利二十餘項、重大獎勵十八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大山村寨映射初心「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說拉祜話)。」十一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推開一戶村民家的門,一位六十五歲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說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這是朱有勇五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六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陸鋪展開來。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貧困人口十六點六七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一,瀾滄縣扶貧任務艱巨,是雲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六十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做!」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一九五五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裡,和老鄉打成一片。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解決了溝通障礙,朱有勇的這場攻堅戰才算剛剛開始。一個個問題,在朱有勇腦海裡等待破題——「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樣把這裡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裡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麼產業?」帶著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脫貧經。六年如一日,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進鍵」。二○一七年四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在蒿枝壩組掛牌成立。蒿枝壩組活動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脫貧!」科技力量戰勝貧困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麼?發展產業並非易事。前些年,瀾滄縣曾大規模推廣種植核桃樹,竹塘鄉就種了七千畝。不料,核桃樹長得挺好,但是掛果很少。有企業找上門來,想種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業勸退了,「中國花椒產地這麼多,這裡種有什麼特別的優勢?」「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裡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裡具備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冬季馬鈴薯十一、十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收穫。「這個時候能產新鮮馬鈴薯的地方很少,瀾滄縣可以成為全中國最早上市的新鮮馬鈴薯產地之一,收購價格也比較高。」雲南農業大學教師黃惠川開始向村民作介紹。「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專家們掰著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二○一六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馬鈴薯。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裡撒了油菜種子。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一百畝地裡,搞起了示範種植。二○一七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四點七噸,平均畝產三點三噸。按照每公斤三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馬鈴薯收益近萬元。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裡,他決定拿出二畝地種馬鈴薯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裡長出了全村的「馬鈴薯王」,一顆足足重五斤。到了二○一八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十畝地全部種上了馬鈴薯。這一年,瀾滄縣冬季馬鈴薯已推廣種植三千二百多畝。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中藥材)……科技成果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照進一個個村寨小院,「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二○一六年,朱有勇在竹塘鄉試種五畝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饋。然後,他開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規模推廣,二○一八年擴展到七千三百多畝。 前一篇文章 【拇指作家】 馬慧娟 用書和手機改變命運 下一篇文章 培育人才 扶貧先扶智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培育人才 扶貧先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