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作家】 馬慧娟 用書和手機改變命運

文/記者謝建雯、劉海、盧鷹 |2020.05.24
1431觀看次
字級
馬慧娟在家中展示自己寫作用過的舊手機。 圖/新華社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泥土書香讀書社」,馬慧娟(右)向學員講解識字作業。圖/新華社

文/記者謝建雯、劉海、盧鷹

種地、顧家之餘,她大多時候與手機為伴。在手機上,她看書,也寫書。她太喜歡用文字把黃土地上的時光、時光裡的人和事「挽留」在那一方電子文檔上,以致她的手機總是很「短命」。

「這是我的第十四部手機,買了不到一個月。」她笑著打趣,因為要讀書、寫書,自己可能是村裡婦女中最「費」手機的那個。

她叫馬慧娟,今年四十歲,家在中國大陸西北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從在QQ空間寫隨筆至今的整整十年間,她用拇指在手機上敲出了百餘萬字,按壞了十三部手機,記錄了許多像她一樣的農村女人的酸甜苦辣,其中五本書已正式出版。初中畢業的馬慧娟也因此被稱為「拇指作家」。

閱讀照亮內心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讀書日這天,她的新書《走出黑眼灣》將迎來首批讀者。書中,她參照身邊故事,用文學手法刻畫了十多個小人物從難離故土到喬遷驚喜,再到脫貧致富的曲折人生。

黑眼灣村是馬慧娟的老家,距玉池村五百多公里,地處素有「苦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對於飢餓與貧窮,書中這樣描述:「黑眼灣的女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娃吃頓飽飯,也是窮盡所有的思路。切洋芋籽的時候偷著揣兩個洋芋,篩麥種子時抓兩把麥子回家,路上挖一把野菜,山上薅幾根白蒿。各種心思用盡,也只勉強拉扯孩子活命。」

馬慧娟從記事起就經常聽村裡女人拉家常,積累了大量這樣鮮活的素材。在農村,儘管借書曾一度比借錢還難,她卻愛書依舊。「文字於我,於我的生活,是照亮內心的一束光亮。我從小的夢想,並不是當個作家,而是可以走出大山。好在書本給了我最大的想像空間,讓我知道遠方的具體樣子。」她說。

得益於中國大陸的易地搬遷扶貧工程,馬慧娟一家於二○○一年搬遷至紅寺堡區,在羅山腳下、黃河岸邊的這片荒漠上扎下根來。如今這裡已累計移民二十多萬人,發展成中國大陸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移民後,種地、養牛、餵羊、顧家、打工……成為馬慧娟在內的移民村婦女的生活常態。

馬慧娟打工買來的第一部手機實現了她的願望,如今這部已經「退休」多年的老式按鍵手機磨損得厲害,部件「凋零」。

語言樸實真摯

二○一○年,馬慧娟開始用它「寫字」時,周圍人眼神裡卻寫滿了「不務正業」、「寫字能當飯吃」等質疑。當她發表文章並獲得第一筆稿費後,人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開始追逐她的筆尖。

書和手機改變了她的命運,也讓她在村裡成立「泥土書香讀書社」,希望更多農村女性透過知識活得更好,讓文化在黃土地裡生根發芽。然而,大多社員是文盲,讀書社變成了「識字班」。最初馬慧娟有些頭疼和灰心,但後來「我覺得她們上了年紀,養牛養羊,又要顧家,的確不現實。讀書不是唯一目的,而是讓她們知道生活可以換種活法,引導下一代重視知識。」她說,「有時碰見路上捧著書讀的娃娃,我特別感動這種改變,但安全起見還是勸他們回家再看。」

而她自己,再忙也不曾停下讀書和寫作。田埂間、炕頭上、被窩裡……馬慧娟只要有空,就拿出手機,在她的農閒筆記公眾號上,或記錄黃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或分享對生活的思考,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已吸引了上萬名訂閱粉。「這是一個純文學平台,有這麼多朋友關注,我很感動。」馬慧娟說,「故事源於生活,雖然只有百分之九十的真實,但生活遠比故事要精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