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古蜀道邊的安居夢

文/記者陳晨、劉彤 |2020.04.11
1742觀看次
字級
陝西省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的杜天超直播產業園的美景。 圖╲新華社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西溝村村民方獻林(右)家裡經過改造翻新的房屋和院子。 圖╲新華社
鄧彩艷讀大學的女兒趙薇與弟弟在安置點的廣場上玩耍。 圖╲新華社
五四小學附設幼兒園內,小朋友 們在操場上做遊戲。圖╲新華社
陝西省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脫 貧戶彭慧玲(右)在食用菌大棚裡 做直播。圖╲新華社
陝西省寧強縣舒家壩鎮松樹溝村 一戶脫貧戶在放養山羊。圖╲新華社
江灣社區居民在社區工廠內生產 烏克麗麗。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晨、劉彤

在陝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鎮安,原本連山都陡峭得沒有坡度。放眼望去,像是用刀劈過一般。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村子,耕地往往只有幾百畝。4年前,劉達厚第一次到金花村,就被眼前的貧困面貌深深震撼:村民住石板房、喝窖水,還有一百多戶人家不通路,有孩子十幾歲就輟學在家。

巴山深處,古蜀道邊,許多人都有一個安居之夢。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驅車近一個小時,再手腳並用爬上山梁。站在三間破舊的土坯房前,就會明白為何寧強縣大安鎮馮家營村的鄧彩艷,對搬下山曾有著近乎痴狂的執著。

自打結婚,鄧彩艷就再沒走出過這大山。門前的耕地太薄,一鋤頭下去,時常被土壤下的石頭濺出火星。「一到下雨,屋裡四處漏雨。啥時候能搬下山呀!」兒子在二十公里外的小學住校,每次離家,她都會把小書包塞得鼓鼓囊囊,裝上他愛吃的食物。送走兒子,她就坐在老屋前發呆,嘴裡念叨著「搬家、搬家」。

二○一八年九月,這樣的日子成為記憶。

「媽媽,咱們真的搬家了嗎?」電話那頭,遠在湖北中醫藥大學讀書的女兒半信半疑。但新生活已經照進了現實。只花人民幣一萬元,就搬進三房一廳,新家裝修得簡潔大氣。

鄧彩艷的新家在寧強縣大安鎮的江林安置點。從二十五個村子搬來的一千九百六十四戶易地搬遷戶居住於此。站在街頭望去,社區工廠、學校、超市、休閒廣場一應俱全。很難想像,五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灘。

春色滿眼油菜花正盛

安康市漢濱區,陝西貧困人口最多的區縣。二十萬貧困人口中,「五一一」這個數字很小,卻格外扎眼,這是全區義務教育段殘疾兒童的數量。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校尚未開學,但送教上門已經開始。十四歲的關廟鎮新紅村腦性麻痺少年王俊傑在班主任周興軍的輔導下,一字一頓,念出〈詠柳〉的詩篇。四年前,這個從小就跟隨父母輾轉各地求醫、長期與輪椅相伴的孩子走進校園。「孩子有智力缺陷,課程跟不上。除了跟班學習,我們還安排專職教師為他送教上門。」漢濱區關廟鎮中心校校長尚書學說。

上了學的王俊傑高興極了。課堂上,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跡記下筆記。課間,他最愛坐在操場邊看同學們打籃球,看到興奮處忍不住鼓掌歡呼。

「上學後,孩子變得開朗,每天回家就喜歡講學校裡的故事。」父親王貴安說,孩子告訴他,長大了想開家店鋪,自食其力。

在漢濱區,透過進入特殊學校、隨班跟讀、送教上門等方式,貧困家庭殘疾兒童入學率達百分之九十四點五。當地教育部門為身心障礙兒童量身訂製的教材,鋪在王俊傑的書桌前。「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指著書本上的圖片,王俊傑吟誦出最喜歡的古詩,嘴角掛著笑意。屋外,春色滿眼,油菜花開得正盛。

因地制宜發展田與業

走進群山環繞的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的一座大棚,眼前的一幕有些違和。 「『一簾幽夢』你好,歡迎來到直播間。你說要買黑木耳菌種,請發私信給我,一會兒就發貨。」蹲在架設的手機前,彭慧玲正在做直播,身旁的食用菌袋堆積如山。

婆婆臥病在床,兩個女兒要上學,四年前,彭慧玲靠著人民幣五萬元貼息貸款做起中蜂養殖,賺到了第一桶金。如今,她和丈夫發展了四十多個食用菌大棚,帶動三十多戶貧困戶脫貧。「現代農業講究個溯源,我開直播也是想讓客戶看看,食用菌是如何養出來的。」彭慧玲說,她還計畫把菌袋直接賣給消費者,「現代家庭嘛,種花種草,也能種食用菌。」

陝西省扶貧辦主任文引學說,陝西因地制宜發展以蘋果、奶山羊、設施農業為代表的三個千億級產業和茶葉、核桃、食用菌、奇異果等區域特色產業,制定五十六個貧困縣優勢特色產業菜單,使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一個穩定增收的產業項目。

在城固縣江灣移民搬遷安置點,「哈瓦娜樂器」公司的展廳內,色彩鮮亮、形態不一的吉他掛滿了整整幾面牆。外人難以想像,這個大山深處的扶貧車間,年產吉他、烏克麗麗二十五萬把,遠銷美、法、德、俄等海外市場。

「我負責給木頭拋光、打磨、做模子,師傅手把手教!」摸了一輩子鋤把子的周先全,每天回到家也不忘翻翻培訓教材。

在江灣安置點,服裝、電子器件、樂器等九家企業入駐,近千名原本家貧的村民轉身成為產業工人。「總部在園區、工廠在車間、車間進村莊。」城固縣委書記陳心亮說,城固累計建成社區工廠二十六家,新增就業機會有四千五百多個,三千多民名搬遷群眾不再外出務工。「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有事業才能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