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中國人喝茶

文/林一平 |2020.03.31
1836觀看次
字級
圖一:作者繪陸羽 圖/林一平
圖二:〈鬥茶圖〉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我和交大生科系陳文亮教授發展智慧農業,有一套系統,稱為AgriTalk。有人找上門,想利用我們的系統種茶,陳文亮教授以基因定序的技術融入人工智慧的分析改良茶的風味。我負責物聯網及AI科技。除了配合生產技術外,也考慮產品的推廣,想將茶的人文面融入我們的方案。

中國人何時開始喝茶?翻開陸羽(733-804;圖一)的《茶經》,開宗明義寫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茶是由中國南方開始流行。西周時(前1121─前249),已有茶食,後來發展成飲料。早在《爾雅釋木》就提到:「檟,苦荼。」陸羽的《茶經》將「荼」去掉一橫為「茶」,是一大創舉。唐德宗讀了《茶經》,相當佩服陸羽,尊稱為「茶博士」。 後來大夥沿用,都稱賣茶的伙計為茶博士。

蘇東坡的〈茶說〉寫著: 「性苦而堅密,蠹毒自止。」他大約53歲時有一作品〈行香子〉:「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鬥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行香子〉應該是敘述秦觀、黃庭堅、張耒,以及晁補之來訪,蘇東坡酒後取密雲龍供茶。「密雲龍」是皇帝佬兒的御賜龍茶,為雲龍之象,以金縷之。「鬥贏一水」係指鬥茶,試以水痕,先沒者負,耐久者為勝,故有一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兩水」。「功敵千鍾」是指濃茶可以解酒。「暫留紅袖,少卻紗籠」的典故出自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讀者諸君可自行參考,我就不贅述。

對於鬥茶的敘述,有一幅公認最傳神的〈鬥茶圖〉(圖二,趙孟頫畫),描寫中國元代鬥茶的情形。鬥茶興起於中國唐代,稱為「茗戰」,宋朝稱作「鬥茶」,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參與者烹煮、品評茶葉品質,比較茶藝的高下。圖二中四位鬥茶手分成兩組,每組二人,各有一副茶爐和茶籠。左邊鬥茶者,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壺,昂頭望對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壺,左手持茶杯,兩手拉開距離,正在注湯沖茶。右邊一組鬥茶手也不示弱,準備齊全,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嘗茶香。利用物聯網技術,我們正考慮以手機互動,進行手遊「茗戰」。

宋代貢茶大都做成龍鳳圖案,又叫「龍鳳團餅」,每個品種限貢五年,因此負責徵集貢茶的地方官每五年必須花樣翻新,開發新的品種。密雲龍茶由賈青研發成功,這種餅茶深得皇帝佬兒的喜愛,除了祭祖和自己享用之外,已所剩無幾。可是前來討取的皇室宗親和親近大臣,絡繹不絕,往往為了得到一塊餅茶爭風吃醋,惹得皇帝很不耐煩,下令停止生產密雲龍茶。消息傳出,密雲龍茶一夜之間漲成天價。

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王安石變法,發明了一個很有趣的制度,稱為「茶馬法」,以茶葉換取邊疆民族的戰馬;到了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更設立茶馬司,以陝西及四川茶葉換取番馬,一方面充實國家的軍事需求,另一方面也通過壟斷茶葉的供應來監控邊疆各族;到了清朝,政府本身已能控制北方草原,有充足穩定的軍馬來源,因此茶馬貿易轉化為民間活動。直到今日,還有一家茶行命名為「倚邦茶馬司」。倚邦山位於雲南,傣語稱為「唐臘」倚邦,即茶井的意思。2008年我拜訪北京大唐電信,承蒙贈送倚邦茶馬司的餅茶,還附有收藏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